2017年,马云在一场金融论坛上提出“房价如葱”的预言,当时沉浸在“房价永涨不跌”情绪里的购房者,还以为这位“电商教父”不懂房地产行业的运行逻辑。
虽然房价距离葱价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但是房价回归理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今年前7个月全国新房成交均价约为每平方米9613元,相比前几年万元以上的水平明显下降。
以前“多贵也不愁卖”的一线城市二手房,也没有在楼市寒冬中走出独立行情。
从以下4个信号来看,2026年楼市恐怕还会延续“房价如葱”的走势。
«——【·人口根基塌了·】——»
过去二十年,房价蹭蹭往上飙,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要进城、要安家,撑起了楼市这座大山。
可现如今,新生儿一年比一年少,抢生源都快从幼儿园开始了,将来谁去接盘那些天量的房子。
更扎心的是老龄化浪潮轰隆隆就来了,现在不是想着怎么给儿子孙子买房,是得琢磨自己那点养老金够不够付养老院的床位费,到时候一堆老头老太太空出来的房子谁去住。
这需求端的根基一动摇,就像把高楼大厦底下的土给刨松了,表面看着光鲜,里头已经虚了。
开发商过去那套“只要盖出来就有人买”的万能公式,彻底失灵。
2026年,相比很多城市都会面临,买房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而空出来的房子会越来越多的情况。
«——【·婚房核动力熄火·】——»
中国人讲“成家立业”,这“成家”以前几乎和“买房”划等号。
过去几十年,小年轻一谈恋爱,丈母娘第一句准问“买房了吗”。这需求,那是刚得不能再刚了,简直是房价的“核动力”,推着房价一飞冲天,拦都拦不住。
可现在的年轻人,活明白了,也活现实了。
高房价教育了一代人,他们发现为了个水泥盒子掏空六个钱包,再背上三十年的债,这日子过得忒没劲了。
一辈子就给银行和开发商打工了,不干了。躺平不是罪,及时行乐也不是错。
两个人在一起,租个舒服的小窝,一样能过得甜甜蜜蜜,把钱用来享受生活、投资自己,它不香吗。
丈母娘们也被现实敲醒了,逼急了闺女女婿一起躺平,还不如小两口轻装上阵过得开心。
这股子社会观念的巨变,直接把“婚房”这个超级刚需给打回了原形,变成了“改善型需求”甚至“可选消费”。
«——【·炒房信仰崩塌·】——»
早些年,全民炒房,谁信“房住不炒”谁傻。
大家心里门儿清,房子是啥,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是史上最牛的“资金蓄水池”,有钱不买房那简直是跟钱过不去。
但这几年,风云突变。
房价不涨甚至阴跌了,炒房客套牢跳楼的心都有了。大家猛然惊醒,这“蓄水池”它不光会漏,甚至还能蒸发。
“房住不炒”不再是句口号,它成了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信仰。
老百姓捂紧钱袋子,心里算盘打得噼啪响:买房的首付和月供,拿去存银行吃利息、买点稳健理财,它风险低流动性还好,不比套死在房子里强。
尤其是看着身边朋友买的房子挂半年卖不出去,还得不断降价求人买,那种心理冲击是颠覆性的。
信心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掉可就一瞬间。
当所有人都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房子这个“资产”时,它的金融魔力就消失了,回归到最原始的居住属性。
2026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人愿意租个好房,然后把攒下的钱投向别处,这种心态的普遍转变,是给高房价最致命的一击。
«——【·保障房改写规则·】——»
最后杀出来的这匹“黑马”,才是真正要改写游戏规则的狠角色——保障房。
国家这回是动了真格,要构建“商品房+保障房”的双轨制体系。这意味啥,意味着以后市场要分两层了。
有钱的,追求品质的,就去商品房市场里挑,市场定价,随行就市。
钱不多的,刚进城的年轻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这些城市真正的运转者,别急,政府给托底,价格实惠、租金稳定的保障房管够。
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就把过去那种“所有人挤在一条道上抢商品房”的死结给解开了。
大量的刚性居住需求被保障房分流承接,商品房的炒作空间就被极大压缩。它不能再绑架所有人的居住梦想了。
当房子不再是唯一解决居住问题的途径时,它的稀缺性光环就会褪色,价格自然会回归理性。
保障房这匹黑马半路杀出,不是为了摧毁市场,而是为了把楼市从一条疯狂的歪路上,拽回到一条健康平稳的正道上。
到了2026年,保障房体系会更成熟、覆盖更广,它会像一块巨大的压舱石,让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大船,行得更稳。
所以,综合这四点来看,马云的话是不是在应验,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个时代确实翻篇了。
2026年的房价,不会再是那个只涨不跌的神话,它会分化,会回归。
核心城市的好地段可能依然坚挺,但绝大多数普通房子,将慢慢褪去金融外衣,变成一个真正的“家”。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