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古代中国明明有东南亚这片温暖富饶的热带天堂,却偏偏要在西域那片不毛之地砸重金建都护府。
这背后藏着一套精明到令人咋舌的地缘算盘,答案不在气候,而在生存。
公元前200年,刘邦带着32万大军北上对付匈奴,结果呢?白登山一战,堂堂大汉皇帝差点成了俘虏。
七天七夜,刘邦被围在一座小山上,粮草断绝,援军不至。要不是陈平用美人计贿赂冒顿单于的王后,大汉朝就要改朝换代了。
这一仗打醒了所有人,威胁不是来自南方的椰林,而是来自北方的马蹄声。
匈奴骑兵一天能跑300里,你想想,早上还在阴山脚下放羊,晚上就能出现在长安城下。这种机动性,是东南亚那些被海水分割的小岛永远做不到的。
汉武帝花了44年打匈奴,国库打空了三次,为什么?因为这是生死之战,输了就亡国。
东南亚有威胁吗?当然有,海盗、瘴气、毒蛇,可这些威胁不会让大汉朝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看看地图就明白了。
中国北边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游牧民族可以集结十万骑兵,三个月就打到黄河边。南边呢?先得造船,再得跨海,还得面对季风。这时间差,够中原王朝准备十次了。
北方游牧民族有个特点,他们不是来抢钱的,是来抢地盘的。匈奴、突厥、蒙古,哪一个不是想把整个中原变成牧场?
冒顿单于统一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南下,他的目标不是抢几座城,而是要让汉朝皇帝给他当小弟。这种野心,东南亚那些小国根本没有。
东南亚不一样,那里的威胁是散点式的,今天这个岛有海盗,明天那个港口有冲突,麻烦是麻烦,要命不要命。
所以古代中国的战略重心,必然向北、向西,不是不想要东南亚的好处,而是顾不上。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情报让汉武帝眼前一亮。
大宛有汗血马3000匹。
一匹好马能换100匹丝绸,一匹丝绸重2斤,100匹就是200斤。一匹马换200斤丝绸,这买卖划算不划算?
汗血马不是普通的马,它们能日行千里,耐力惊人,汉武帝为了得到这些马,不惜发动两次大宛之战。第一次派李广利带兵6万,失败了。第二次又加派10万人,终于抢到了几十匹种马。
听起来很亏?错了,这是最划算的投资。
再看看东南亚能提供什么,香料、珍珠、象牙,好东西,可问题是运输成本太高。
从广州到南洋,先得造大船,一艘能载300人的大船,光造价就够买1000匹马。船造好了,还得面对台风、暗礁、海盗,十艘船出去,能回来七艘就算幸运。
西域不一样。一队骆驼,100峰,能驮2万斤货物,从长安到撒马尔罕,来回一趟6个月,路虽然难走,可是稳。
更关键的是,西域的贸易是多点开花。
龟兹出产玉石,一颗羊脂玉能换一车粮食,焉耆出产葡萄酒,汉朝贵族喝一口就上瘾,疏勒出产地毯,长安富商抢着要。
东南亚呢?香料确实珍贵,可香料这东西,用量有限,一个贵族一年能用多少胡椒?十斤?二十斤?
战马不一样,汉朝需要多少战马?50万匹都不够,每年战损、老死、生病,起码得补充10万匹。
这就是规模效应。西域贸易做的是大宗商品,东南亚贸易做的是奢侈品,哪个更赚钱,一目了然。
还有一个细节。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基本都是接力式经营,长安的商人只跑到敦煌,敦煌的商人接手跑到高昌,高昌的商人再往西跑。
每一段都有人赚钱,每一段都有人维护道路安全。
这套体系一旦建立,就有了自我维护的能力。敦煌的商人发现路不好走,会主动修路,为什么?因为路修好了,自己赚得更多。
西域各国的国王也乐意配合,商队路过,要交税,税收越多,国库越充实。
东南亚海路呢?一条船从广州出发,要一口气跑到马六甲,中间出了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
他为什么不走海路?技术上完全可行,从广州坐船到印度,比走陆路快多了。
因为西域是现成的文化高速公路。
从长安到印度的这条路上,每隔几百里就有一个佛教据点,高昌王鞠文泰亲自给玄奘当向导,龟兹国王白纯陀为玄奘提供补给。
这是几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走的就是这条路,贵霜帝国、康居国、大月氏,全都是佛教中转站。一路上有翻译,有向导,有同行。
玄奘在高昌停留了两个月,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学当地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文字,在东南亚根本用不上。
更要命的是,西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撒马尔罕,当地人改进了工艺,改进后的技术又传回中国,效率提高了30%。
东南亚呢?文化交流基本是单向输出。中国的瓷器、丝绸到了南洋,当地人只会使用,不会改进。
技术进步需要对话,不是独白。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西域的胡商不光做买卖,还做技术中介。
康国的胡商萨保,既懂中文,又懂波斯语,还懂梵文,他们把中国的发明传到西方,又把西方的技术带回中国。这种跨文化的知识传播,在东南亚根本做不到。
西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宗教包容性强。
撒马尔罕城里,佛教寺庙、拜火教神庙、基督教堂并排而立,不同信仰的商人可以在同一个市场做生意。
东南亚的宗教生态要复杂得多,印度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经常爆发宗教冲突。
商人最怕什么?不是盗贼,是不确定性。西域虽然环境恶劣,可规则明确,东南亚虽然气候宜人,可局势多变。
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
第一任都护郑吉,手下只有1500人。
1500人管理整个西域?听起来不可能,可这套制度运行了700多年。
秘密在哪里?
不是直接统治,是间接管理。
郑吉的策略很简单,控制水源,控制道路,控制关键城市。
西域36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王。汉朝都护不推翻他们,只要求他们履行保护商路安全,提供军事协助,定期朝贡三个义务。
作为回报,汉朝保证他们的王位不被邻国威胁。
这套制度的精妙之处在于成本极低,效果极佳。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更进一步。设立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每个镇驻军不超过5000人,却能控制比整个东南亚还大的区域。
最令人佩服的是,这套制度连安史之乱都没能摧毁。
公元755年,内地打得天翻地覆,西域的唐军照样坚守岗位,直到公元790年,安西都护府才被吐蕃攻陷,整整坚持了35年。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好的制度一旦建立,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什么?因为西域是绿洲经济。
每个绿洲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彼此之间被沙漠分隔,控制了绿洲,就控制了整个区域。
东南亚不一样,那里是海洋经济,需要强大的海军。
明朝郑和下西洋,每次出动的舰队规模都是200多艘船,2万多人,成本高得吓人,可控制力还不如西域一个都护府。
为什么?因为海洋无法分割。今天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明天敌人可以绕道苏门答腊。海上没有天然屏障。
更要命的是,海军需要持续投入,船要保养,水手要训练,补给要运输,一停下来,控制力立刻消失。
陆军不一样,修一座要塞,能用100年,训练一支骑兵,能传三代。
所以古代中国选择经营西域,不是因为喜欢沙漠,而是因为这里的投入产出比最高。
参考资料:
《求是》杂志2019年第1期《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澎湃新闻《中国为什么传统上不重视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亚在丝绸之路发展中的作用》学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