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船厂的前身叫马勒船厂,英籍犹太人埃利克•马勒(Eric Moller)1928年开办。
马勒家族与上海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859年。那一年,赉赐·马勒(NilsMoller)离开瑞典,前往中国试试运气。
赉赐在上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创立了赉赐洋行,又称马勒洋行(Moller’Ld.),核心业务主营自己熟稔的老本行——航运业。赉赐洋行从船舶、货运和一般经纪人、代理人和拍卖人(1881年前),到船主和代理、货运经纪人、进出口商、以及海务保险代理(1884-1941年),1891年后曾作为多个跨国大公司的总代理商。
可能是因为其有过海员的经历,赉赐洋行初创后即涉足“航运”并逐步在该领域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老上海有“奥克兴”一说,通“auction”,指批发拍卖,船主在到达一个港口后需要将船上其自己的货物尽快售出以便回笼资金再进行下一轮的买卖,因船主本人对于所至港口相对陌生,故而需要熟悉当地者来协助其在港口进行货物买卖,赉赐洋行在19世纪中后期的沪上港口贸易中就充当着这种“奥克兴”的角色,马勒家族也在这其中赚到了其来沪后的“第一桶金”。19世纪末“奥克兴”行业因船主与货主角色的分离而逐步没落,于是马勒家族又将其事业重心转移到了“航运代理”上。
在文史资料里发现记载能很清楚马勒家族来历。从老马勒到马勒到小马勒。
1870年代,中山东一路1号建造了两幢五开间的商务楼,门牌号为黄浦滩路1号和2号。1896年,麦边洋行把这里买下,改成麦边商务楼。这里除了麦边公司办公外,赉赐洋行公司也曾在这里办公。
图为外洋泾桥和丰裕商务楼
1907年的麦边商务楼
麦边大楼
选自1882年3月12日《申报》
赉赐在上海居住40年之久,白手起家,成为一代巨贾,先后与亚历西娅·斯蒂芬森(AletheaStephenson)和汉娜·克拉皮森(HannahClappison)相恋,留下了8个子女。加上与发妻所生的2个孩子,尼尔斯共有10位子女。1903年5月14日,尼尔斯回到赫尔辛堡,并在那里与世长辞,终年78岁。
赉赐在遗嘱中希望将赉赐洋行留给自己弟弟继承,但真正继承公司的仍旧是他的儿孙们。1875年出生于上海的埃里克·马勒(EricMoller),15岁起就开始参与父亲的公司业务。1913年,埃利克.马勒(EricMoller)子承父业,成为上海赉赐洋行掌门人。赉赐.马勒所留下的这些产业在埃利克.马勒掌舵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相比其父,埃利克.马勒的思路更开阔、算计更精明、处事更大胆。
埃利克.马勒
埃利克.马勒利用洋行融资,陆续购置兼并了不少船只,1920年,名下已有大小海运船舶17艘,总吨位达五万吨以上。从“航运代理”升级为“船运公司”,通过增强购船力度进一步扩大营运规模,至30年代,该公司的实力已跻身当时上海航运公司前五。
埃利克.马勒
埃利克•马勒(Eric Moller)接替其父老马勒的产业。
1934年,马勒洋行有下列各船:
金星(4,769噸), 龍華(2,834噸),
Elizabeth Moller(2,816噸),
Eric Moller(3,6839噸),
Therese Moller(3,930噸),
Hannoh Moller(2,931噸),
Hida Moller(4,622噸),
Jenny Moller(1,927噸),
Komona Moller(903噸),
Rosalie Moller(3,963噸),
Kaifie Moller(3,100噸),
Daisy Moller(4,769噸),
Marion Moller(2,833噸),
Minnie Moller(3,827噸),
Mary Moller(2,698噸),
Isabel Moller(2,834噸),
Sheaf Lance(1,869噸)等 17艘...
请注意哦,TA家的船名都是自己家里人的人名哦。
马勒洋行的船
为了不让别人赚取这些船只的航修保养费,埃利克.马勒从一开始就租码头雇人自己做船舶维修保养。起始仅几台电焊机,十来个工人,亦无固定场所。1925年,租下元芳路黄浦江边码头(今商丘路东大名路),开始有了相对固定的码头,时人习称“马勒码头”。
东大名路378号耶松船厂小红楼,后改为英商马勒码头
1928年,马勒以赉赐洋行的名义,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Molleris shjp.building.﹠.Engineering.works.led)。1933年,在杨树浦复兴岛三角地江边购地20余亩开办马勒机器造船厂(即沪东中华造船厂的前身)以作为维修船只的后勤保障基地,当时有职工约30~40人,规模不是太大,主要承担船舶航修保养,也造过1艘小船。厂内设有车床间、木工间、翻砂间和仓库等。民
1937年,在埃利克.马勒之子E.B.马勒和R.B.马勒的规划与主持下该厂继续东拓,购置下浦东庆宁寺(现浦东大道2851号沪东造船厂)一带土地约240余亩兴建新厂房,规模进一步扩大。
建设中的马勒机器造船厂
建设中的马勒机器造船厂
马勒船厂
建厂初,无固定厂房,仅在船上用1台焊机、几个焊工进行流动性修补业务。民国22年开始在上海复兴岛江边三角地建造厂房,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职工60余人,主要承担船舶航次修理,其间也造过1艘小船。民国26年,购买上海浦东庆宁寺码头东侧沿江土地14.2万平方米,于次年兴建新厂,并将复兴岛旧厂并入,至民国29年已有工人1000余人,次年6月,职工数增至2000余人。新厂有码头、船排、办公大楼、机械工场、木工间、木模间、电气修理间、发电间、试车间、起重部和仓库等部门。
马勒厂的纵向船排滑道有2座:1号船排的最大负荷能力为1000吨,总长135米,轨距4.27米,椿脚轨枕均为混凝土结构,上铺钢轨4道,并有400匹卷扬机各1台;2号船排的负荷能力为400吨,总长116米,轨距3.05米,木质椿脚枕木,上铺钢轨3道,并有64匹和40匹卷扬机各1台。这2座船排能修理中、小型船舶,利用率较高。
马勒船厂船排
马勒船厂船排
马勒新厂的厂房条件较好,起重能力强。冷作工场和机械工场的主跨面积为2859平方米,并各设有3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2台,有8吨、5吨和3吨冲天炉各1座,1.5吨3节炉1座和烘模设备等。砂型面积大,翻砂能力强,能承担大型铸件任务。此外,船排和码头之间设有铁路,便于厂内运输和起重,轨道总长2040米,轨距1.56米,并设有5吨和3吨蒸汽起重机和平板车等。
我们现在多数人只知晓浦西有一幢马勒别墅,殊不知在浦东原马勒机器造船厂厂址内也有一幢现代风格的马勒别墅。“1936年,埃利克.马勒为其爱女马勒小姐在现上海陕西南路30号建造了一幢北欧家乡式的奇特建筑马勒别墅。二年后,马勒与夫人伊莎燕尔.勃来顿,因工作距离之故,在浦东马勒船厂写字间西南侧100m距离处,营造了一幢现代独立式的花园洋房,取名浦东马勒公馆,这幢建筑一度作过沪东造船厂党委办公室”。
陕西南路30号马勒别墅
浦东马勒公馆
马勒公馆现照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当时英国尚未向德、日宣战,属中立国。悬挂英国旗号的船只在黄浦江内通行不受阻拦。伊利克·马勒趁机大发战争财。1935年,马勒名下的17艘货船,承包了开滦煤矿发往南方沿海港埠的煤炭运输。1938年到1941年间,承接修理大小船舶40余艘,建造了55千瓦、74千瓦柴油机拖轮3艘。船舶业务的迅速增加,使船厂规模也不断扩展。1940年底,船厂工人数已达千人。1941年6月,职工数猛增至2000多人。伊利克•马勒成为上海滩炙手可热的“船舶大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马勒家族被押往集中营,其家族的主要支柱产业“马勒机器造船厂”被日军征用并改名为“三井造船所”以用于制造或维修各类船务设施并用于侵略战争。1943年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派遣该师军工部采办科长张渭清至上海预建立一个秘密兵站,张到上海后找到了曾参加过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当时在三井造船所当钻床工人的朱荣生以寻求他的帮助,后来在朱荣生、韩森林等工人的帮助和动员下,在三井造船所及其它工厂中先后有120余名技术工人被介绍到新四军苏中、苏北根据地从事军工生产,为增强新四军武器装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1年马勒厂工友合影
民国26~30年为发展高峰期。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位于浦东和杨树浦的一批机器造船厂均被日本占领,当时英国尚未向德、日宣战,悬挂着英国旗号的商船在黄浦江内通行无阻,英商爱立克·马勒趁隙大力发展航运和修造船业务。民国26年11月上海沦陷,马勒厂因远离战争而着力发展生产,大发战争财。
民国27~30年共修理大小船舶40余艘,建造55千瓦、74千瓦柴油机拖轮3艘,总产值猛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勒厂进入衰退期。民国30年12月,日军对英商马勒机器造船厂实行军管,没收其财产。不久,日军利用马勒厂的机器设备生产军火,更名为“三井造船所”,成为日军在华重要兵工厂之一。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马勒机器造船厂仍归英商马勒所有。当时,英商马勒无意重振旧业,马勒公司总部已迁至香港,上海只留几个代理人,除雇用少数员工看管厂房外,迟迟不愿复工。经过工人斗争后,勉强恢复生产,但业务萧条。
上海解放后,马勒厂厂方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抱消极抵制态度,不断向中国政府和职工提出关厂或停薪、解雇的要挟,一面抽走资金,一面借口战争的破坏损失向中国政府提出贷款要求。由于厂方不积极承接业务,造成生产停滞,经济拮据,一度靠出售厂内器材维护局面,濒于破产。
1952年2月,华东工业部通过海森实业有限公司承租了马勒机器造船厂,再由海森实业有限公司转租给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接租后经改组,改名国营沪东造船厂。
1952年,船舶工业局承租马勒厂后,经上级批准,合并和购置了附近的华兴铁工厂、华一船厂、建中船厂、德和船厂、恒源福轧花厂等小厂及其所有的房地产,扩大了厂区面积。
1952年7月,英国当局非法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的中国航空公司留港资产和《大公报》全部财产,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受权采取相应行动,命令征用英商在沪船厂,马勒机器造船厂也在征用之列。从此,沪东造船厂完全归属国有,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直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的造船企业。
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令
军事接管大会暨沪东造船厂成立大会会场
军事接管大会暨沪东造船厂成立大会会场现在照片
截至1952年底,职工数由原来接管时293人增至1613人。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前后经过4次大的扩建和重点技术改造。
1953年以来,工厂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一批川江货船、3000吨沿海货轮以及7ESD75/160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机等一系列产品相继问世。随着万吨船台建造完工,053H、7500吨客货船、2.53万吨货轮相继完成,43/82型柴油机的制造定型,工厂的生产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953~1957年第一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53年,先从生活设施考虑,兴建家属宿舍,1954年起,陆续为护卫艇建造兴建工程项目,共建成工程项目67个,其中生产性建设项目22个,厂区面积发展到45万平方米,岸线长达1200米,其中码头长330米,新增各种设备2100多台。其中造船部分完成船体联合车间、船台、横向下水滑道、舾装码头以及管子铜工、电镀、电工、油漆、舾装车间等11个项目,初步建立起一个能建造新型舰船的工厂。
1957年,由沪东造船厂生产制造的第一艘护卫舰艇试航成功,即01型成都护卫舰
1958~1963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和技术改造。经扩建和技术改造,已具备制造3000吨级船舶和生产低速大马力柴油机的生产规模。1969~1978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和技术改造。根据周恩来关于要立足于建造万吨级货船的指示,六机部决定在沪东厂新建万吨级船台2座。
马勒船厂厂房
沪东船厂大礼堂
工人新村
职工医院
1969年5月开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l号船台于同年8月开工,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0米,宽25米。2号船台也于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4.5米,宽28米。同时还建成一些主要配套工程,如1号、2号装焊平台接长等,共完成基建投资290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建造出口船舶的需要,沪东厂进行第四次扩建和技术改造。
1975年沪东造船厂青年突击队在船台上工作
1980年对2号船台进行改建,以适应建造3.5万吨级货船的需要;1981年,又将2号船台及其闸门口拓宽为30米。
1980年 稻田附近的沪东船厂
1980年 8000吨客船正在建造
1984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工厂技术改造设计任务书,由第九设计院编制技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于同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授权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批复,核定生产纲领和建设规模,列入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六五”计划期间重点项目中。第四次扩建和技术改造为工厂进一步发展,实现走向世界船舶市场的新目标打下扎实的物质基础。
2001年4月,原沪东造船厂与原中华造船厂合并重组并更名为沪东中华造船厂。
2001年7月17日上午8点,在上海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由上海电力建筑工程公司承担的600吨门式起重机在吊装过程中,发生特大事故。事故造成36人死亡,3人受伤。
2001年7月17日,沪东中华造船厂600吨门式起重机在吊装过程中,发生特大事故。
2002年沪东船厂远眺
2008年5月30日0时20分许,位于上海浦东大道2851号的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龙门吊垮塌事故,造成3名工人死亡、2名员工受伤
2008年5月30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发生一起龙门吊垮塌事故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造船经验,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生产总量逐年提高,1994年造船产量达到35万吨,1995年达到40万吨,创造历史纪录。船舶制造合同订单逐年增加,产品远销亚、欧、拉丁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军贸出口也有发展,已为泰国等国建造多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护卫舰。企业通过引进丹麦柴油机制造专利,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柴油机年产量突破了15万千瓦,每年船、机出口创汇达7000万美元以上。
沪东船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工厂着力制造集装箱船,很快从 4 箱标准发展到目前2.2万吨箱标准船型。吊具从十几吨到 150 吨位,直至目前的700吨门吊,运输车也从四五吨发展到目前的 500吨位。
以字母编号,大门紧闭,秘不示人。
以字母编号,大门紧闭,秘不示人。
以字母编号,大门紧闭,秘不示人。
在以“船机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沪东造船厂大力发展钢结构等产品的生产。先后承接过南浦、杨浦、徐浦大桥主桥钢结构加工制造和冶金设备、陆用电站、港口机械等制造、安装,还与法国FCP公司合作承担了上海地铁盾构的制造和安装。
企业在发展船机产品和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同时,积极向船机总装方向发展,通过联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以船、机、非船产品、第三产业为4大支柱的产业结构。
企业重视对扩大再生产的技术改造投入,在以往4次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4年投资1亿元,对一号船台进行了改造,形成2座万吨船台、可同时建造2艘10万吨级以下的大型船舶的新格局。
可同时建造2艘10万吨级以下的大型船台
可同时建造2艘10万吨级以下的大型船台
为了进一步扩大修造船能力,通过与香港华润公司、崇明县合作,投资2亿元改建成了上海地区第一个能建造10万吨船舶的浮船坞,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滩涂上建造的浮船坞。
2002年11月底沪东中华船厂与法国大西洋船厂和GTT公司达成技术合作。从GTT公司引进了LNG液货仓的专利技术,并与法国大西洋船厂共同设计了广东LNG项目所需的LNG运输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艘LNG运输船并非完全自主设计,而是结合了引进的技术专利和法国大西洋船厂的联合设计。经过近2年4个月的精心研制与建造,“大鹏昊”号终于在2008年3月17日成功载运气体试航,标志着我国在薄膜型液货舱LNG船的设计技术、建造技术以及关键设备国产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LNG船正在建造中
截至2020年底,沪东中华已成功交付了25艘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大型LNG船,彰显了中国在LNG船建造领域的强大实力。2019年9月25日,075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在上海举行下水仪式,是中国设计的首艘大型两栖作战舰船。
075型两栖攻击舰
2024年12月27日上午,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四川舰”,舷号为“51”。四川舰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设置双舰岛式上层建筑和全纵通飞行甲板,创新应用了电磁弹射和阻拦技术,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两栖装备等,是海军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是推进海军转型建设发展、提升远海作战能力的关键装备。该舰下水后,将按计划开展设备调试、系泊试验、航行试验等工作。
076两栖攻击舰首舰
2024年12月27日上午,由中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