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损失!官网已变黑白

2025 年 10 月 21 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通过北京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迅速在冶金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哀悼。著名冶金材料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周国治先生,因疾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 2025 年 10 月 20 日 13 时在美国波士顿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 88 岁。这一消息的传来,让无数曾受其教诲、与其共事或关注其学术成果的人陷入悲痛,一位为中国冶金材料领域奉献毕生精力的泰斗级人物,就此落幕了他辉煌的一生。

为表达对周国治院士的深切缅怀,北京科技大学官网在消息发布后迅速调整了页面设计,原本色彩鲜明的官网主页,整体转为庄重的黑白色调。无论是学校新闻、学术动态还是院系介绍等板块,都以黑白模式呈现,这种无声的悼念方式,既体现了学校对周国治院士逝世的重视,也让每一位访问官网的人直观感受到这份沉重的哀思。不少网友在看到黑白官网后留言,“打开北科大官网的瞬间就感受到了肃穆,周院士一路走好”“黑白页面背后,是整个学界对他的敬意与不舍”。

求学执教扎根北科,履历书写奋斗一生

周国治先生的一生,与中国冶金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他的履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中国冶金材料物理化学领域发展的缩影。1937 年 3 月,周国治出生于广东潮阳一个普通家庭,动荡的年代让他从小便懂得知识的珍贵,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在求学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对冶金领域的浓厚兴趣,凭借优异的成绩一路前行,最终于 1960 年 7 月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顺利毕业。

由于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周国治毕业后被提前留校,分配至理化系担任教师,从此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育生涯。初登讲台的他,深知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结合实际案例创新教学方法,很快便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喜爱。1978 年,凭借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出色表现,周国治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这一晋升速度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十分罕见,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与付出。

1979 年,为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周国治获得了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的机会。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前沿的冶金材料物理化学知识,频繁参与学术研讨会,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探讨,将国外先进理念与中国冶金领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1982 年,完成进修的周国治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回到了他深耕多年的北京钢铁学院,继续投身于国内的冶金教育与科研事业。

回国后的周国治迎来了学术生涯的快速发展期。1984 年,他再次被破格晋升,成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同年还获得了首批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这份荣誉是国家对他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的高度肯定。1995 年,对于周国治而言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跻身中国最高学术荣誉殿堂,从此以更广阔的平台推动冶金材料领域的发展。此外,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3 年更是肩负起社会责任,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学术成果享誉国际,“周模型”“周方法” 成行业标杆

在数十年的科研道路上,周国治先生始终专注于冶金材料物理化学领域,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成果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 “周模型” 和 “周方法” 命名,成为行业内广泛应用的理论与技术标杆。

他的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个核心领域: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计算、氧离子迁移理论和应用、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在多元熔体和合金物理化学性质计算方面,周国治通过大量实验数据与理论推导,建立了一套精准的计算模型,解决了传统计算方法中误差大、适用范围窄的问题,让多元体系的性质预测变得更加高效准确。这一模型被命名为 “周模型”,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的研究与生产中,为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在氧离子迁移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周国治深入剖析了氧离子在不同材料中的迁移机制,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有效提升了冶金过程中氧气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为冶金行业的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材料微小颗粒物理化学行为研究领域,他率先关注到微小颗粒材料的特殊性质,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其不同于常规尺寸材料的物理化学规律,为微小颗粒材料在冶金、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截至逝世前,周国治先生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900 余篇,这些论文涵盖了冶金材料物理化学的多个细分领域,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他还拥有 70 余项国内外授权专利,这些专利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在荣誉方面,周国治收获颇丰,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 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在教育领域也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2017 年,他获得了冶金领域的重要奖项 —— 魏寿昆冶金奖(金奖),同年还被日本铁钢协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这一国际荣誉充分证明了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

桃李满天下育英才,学术传承影响深远

作为教育家,周国治先生不仅在科研领域成就斐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硕果累累。自 1984 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他始终将培养冶金领域后备人才视为重要使命,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用自己的学识与品格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在指导学生时,周国治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常常亲自来到实验室,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即使到了晚年,仍坚持每周与学生交流学术进展。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他总是耐心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许多学生回忆,“周老师虽然学术造诣深厚,但从不摆架子,遇到问题会和我们一起探讨,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科研,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

在周国治先生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从他的门下毕业,如今他们大多活跃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高校教育、企业技术研发等领域,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有的学生继承了他的科研方向,继续深耕冶金材料物理化学领域,推动相关研究不断向前;有的学生投身教育事业,将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传承下去,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还有的学生进入企业,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这种人才的接力与学术的传承,让周国治先生的影响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持续为中国冶金领域的发展注入活力。

除了在北京科技大学担任教授外,周国治先生还同时担任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分享给更多高校的学生。此外,他还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等职务,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与学术推广,为推动中国冶金领域与国际接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治学育人皆为典范,崇高品格永留人心

讣告中对周国治先生的评价,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甘为人梯,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深受学界敬仰。” 在治学方面,周国治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每一篇论文、每一项专利、每一次实验,他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即使到了晚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依然坚持阅读最新的学术文献,关注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在与人相处时,周国治则展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无论是对待学生、同事,还是对待行业内的后辈,他都始终保持着谦逊与友善,从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满。学校里的年轻教师遇到科研或教学上的难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也会主动关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温暖的品格,让他在学界拥有极高的声望,也收获了无数人的尊敬与爱戴。

“甘为人梯” 是周国治先生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他始终将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愿意为年轻人的成长铺路搭桥。在学术资源分配、项目申报等方面,他总是优先考虑有潜力的年轻学者;在团队建设中,他积极为年轻人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许多被他帮助过的年轻学者表示,“没有周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他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在学术道路上指引方向”。

周国治先生的逝世,被讣告明确指出 “是冶金学界、教育界和北京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如今,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学术成果、教育理念与崇高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无数人在冶金材料领域与教育事业中继续前行。截至目前,已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通过官方渠道表达对周国治院士的哀悼,相关的纪念活动也在筹备当中。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纷纷转发周国治院士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用文字寄托哀思,“周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他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愿天堂还有他热爱的冶金研究,一路走好”。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科技   黑白   损失   学术   领域   材料   物理化学   学生   院士   中国   科研   学界   品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