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公众号2024年9月15日第1585期刊发的“周保玉,我们不能忘却的新四军战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郑大方牺牲后,周保玉与另外几名战友,背着烈士进山到横岗村山岭中一片林地的大石头边,用横岗村上一村民捐献的一付上好棺材,埋葬了郑大方,为了战后好辨认,他特地在墓地边的大石头上做了记号,并嘱咐村民守好烈士的墓地。”
郑大方烈士是在杭村大捷战斗中牺牲的。1944年3月29日上午9时,驻门口塘(今安徽省广德市邱村镇)、流洞桥(今广德市新杭镇流洞村)据点的日本侵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百余人伙同一支300多人的伪军,携马拉着当时最先进的九二步兵炮一门,窜至千口、杭村扫荡。
被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侦察员发现,团长闻报后,即刻向旅部司令员报告,同时命令三营营长徐超、教导员郑大方占领杭村西南的慈姑山,截断日军归路;令一营占领杭村东南的木鱼山高地,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
下午1时,当日伪军扫荡后带着“战利品”趾高气扬地回据点时,不知不觉走进了新四军的伏击圈,旅长王必成一声令下,一、三营立即向其猛烈射击,日、伪军乱成一团。日军依仗优势装备,负隅顽抗。这时,王旅长在望远镜里发现了日军的九二步兵炮,于是,调来四十八团小炮排,指示排长戴文辉,用“小炮打大炮",击中了驮运九二步兵炮的马匹,马匹受伤狂蹦乱跳,炮车陷进了路边的麦田里,日军大乱。一、三两营立即从山岗、松林中跃起发起冲锋。郑大方挥起驳壳枪冲在前面,率领着他的一个排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周保玉紧随其后,同时与日伪军展开了肉搏战。日伪军大败,仓皇弃炮,向流洞、门口塘据点方向逃遁。
激战一小时余,大获全胜。歼灭日、伪军70余名,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军马数匹及九二式步兵炮1门(此炮现陈列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炮弹3发。但是在肉搏战中教导员郑大方和数名战士牺牲。
文章开头提到捐献棺木埋葬郑大方烈士的村民就是郭忠义。作为村民,当年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下,他参加了担架队、运送弹药,支援了此次战斗。战斗结束后,他见周保玉等几名新四军抬着一重伤员,朝着他住的村庄走去,随即跟着,同时也帮忙抬架。进村后拿盆,端水,帮助新四军战地护士清洗郑大方身上的泥土和血迹,抢救。但是,郑大方终因左胸中弹,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场的郭忠义见郑大方牺牲,立即将为老母亲准备的寿材(棺材),捐献了出来,在村边山下的一棵大树下,埋葬了英雄。周保玉等新四军战士告知郭忠义,牺牲的英雄是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郑大方后,即返回新四军驻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根据党中央指示北撤时,郭忠义的弟弟郭成发,毅然在新四军驻地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并随部队北上,参加了孟良崮战斗,辽沈战役。1946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他所在的部队入朝,郭成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3月21日在朝鲜牺牲。
此时,在广德新杭横岗村的郭忠义惊闻弟弟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更加激起了对长眠在村边郑大方烈士墓地的珍爱,保护有加。根据当地的风俗,清明插清(扫墓),过年送火,十五送灯等一样未落下,从未间断。
晚年的郭忠义对儿子郭启胜交待,郑大方烈士是新四军的英雄(当年他们还不知道烈士的家乡、亲人正在苦苦地寻找)。以后,你们要像祭奠先祖、你叔叔一样祭奠埋在我们村边的烈士。1979年春,英雄的弟弟郑国芳在广德县民政局领导周保玉的带领下来到横岗村郑大方烈士墓前,烈士的弟弟发现哥哥的墓地保存如此完好,准备把烈士遗骸迁回上海时,是郭忠义率领村民请求让烈士长久安眠新杭,以教育后代,勿忘国耻,勤奋学习,建设强大祖国。其后,广德县民政局在新杭公社横岗大队修建了郑大方烈士之墓。
1983年郭忠义老人离世后,儿子郭启胜,接下了守护郑大方墓地的大棒。听从父亲的嘱托,虽说烈士墓已经修建,但是墓地上也经常有树叶和竹叶落下,还有杂草。郭启胜总是在清晨起床后,拿着扫帚到墓地清扫,拔掉野草。清明节总是赶在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之前去插清(扫墓)。大年三十也不忘给烈士送火,正月十五准时送灯。直到2021年78岁时因感染疫情病逝。
郭启胜病逝后,1971年7月1日出生的郭春涛继续承担起守护烈士墓地的责任。他对笔者说:“这是父亲生前再三嘱咐的任务,我已是第三代了。我的二爷,为了保家卫国,牺牲在朝鲜战场;郑大方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牺牲在我们新杭,安葬在我们的村,保护好英雄墓地,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后代,勿忘国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振兴中华。尽管墓地四周已经加固,墓前场地进行了扩建,浇筑了水泥场地,但四周仍有一些杂草,场地中还有落叶,我会及时清扫,保持英雄安眠环境的清洁。”
这是郭春涛在清扫郑大方烈士墓地
是的,扫墓地,扯杂草,插清,送火,送灯,看是一件小事。但是,从捐献棺材,埋葬英雄之日起,祖孙三代的锲而不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0年的守护,没有任何报酬,为了什么?这种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不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最好写照吗?
已55岁的郭春涛对笔者表示,他的儿子今年也有31岁了,目前在上海创业,虽然不能经常清扫英雄墓地,但他很欣慰地告诉笔者,我们家守护烈士墓地不会断续。
(作者系广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