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获“唯一特赦”,把印度拿不下的“打折货”,一股脑都买了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球原油产销格局再度剧变。中方成为唯一免于俄油次级关税的主要买家,大量低价俄油流向中国,全球能源市场暗流涌动。美国、印度、俄罗斯多重利益交织,国际贸易新秩序呼之欲出。

中印分野

2025年8月,全球能源市场的目光紧盯着亚欧大陆的石油流向。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原油出口结构不断变化。根据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经管道输华原油较上年同期暴增43%,达到日均75万桶。短短数月,亚洲买家角色悄然生变。

自美方启动对俄油出口合作国的“次级关税”计划后,印度成为首个被“祭旗”对象。8月6日,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决定对印度进口的相关产品加征25%“俄油税”,这一关税在8月27日正式生效,印度对美出口总关税率瞬间升至50%,创下盟友最高纪录。印度国内舆论哗然,总理莫迪罕见表态,称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中方则成为这一波制裁风暴下的“例外”。特朗普在美俄会谈后公开表示,暂不对中国因购买俄油加征关税,理由是中方炼油厂将大部分俄油提炼后出口全球,若对中国加税,全球能源价格应声暴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进一步佐证,称中方成品油供应链已深度嵌入国际市场,高关税只会加剧全球油荒。

对比之下,印度一夜之间被推向美国制裁靶场,而中国则获得了罕见的“唯一特赦”。美方在对印贸易谈判临近前夕突然取消原定8月25日至29日的访印行程,关税按期落地,印度炼油企业被迫紧急削减俄油采购,日均进口量从118万桶骤降至不足40万桶。

中国炼厂“满仓进货”

印度“让出”的俄油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炼厂的“淘金池”。彭博社跟踪数据显示,8月中国从俄罗斯装运的乌拉尔原油日均出口量逼近7.5万桶,几乎是今年早些时候的两倍。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数家沿海大型炼油厂已完成10至15船新订单,预计10月和11月陆续到港。这一采购节奏,远超中国往年同期水准。

俄罗斯方面对这一变化投以罕见的积极信号。俄能源部官员在记者会上直言:“中国的采购让俄原油出口压力大为缓解”。数据显示,印度减少采购后,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的市场份额一度下滑,但中方“满仓进货”再度稳住俄油外销底盘。对于俄罗斯而言,当前产量过剩,印度市场一旦失守,只有通过进一步降价吸引新客户,而中国的大批量采购无疑成为俄方的“救命稻草”。

市场层面,俄乌拉尔原油对布伦特原油的贴水幅度再度拉大。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8月报告显示,中国进口俄乌拉尔原油的到岸价折合比布伦特同期低15%以上。受此带动,中国炼油企业利润空间迅速扩张,部分炼厂甚至将出口成品油报价锁定在全球市场价格的低谷期,抢占南亚、中东和欧洲市场份额。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炼厂的“无缝衔接”不仅填补了印度留下的空档,更令全球成品油流向悄然生变。

美印关系裂痕与全球能源新博弈

美印之间的“分歧”并非一时之争。美国对印度的“次级关税”刀锋直指俄印能源合作底线,既传递出对俄制裁的决心,也反映出美方对印度战略自主的警觉。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通报,2025年上半年,印度对美出口增速已明显放缓,双边贸易摩擦升级。

分析机构SP Global在8月发布的专题报告显示,印度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对美国技术与资本高度依赖。美国是印度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对印加税带来的压力,不仅影响印度制造业,更波及其长期经济规划。印度国内不少专家认为,美方的制裁是一种“敲打”,意在警示印度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站队不稳”,但也不会彻底撕裂印美合作底线。

对比之下,美国对中国在俄油问题上的“克制”则充满复杂考量。美国财政部前官员对路透社表示,华盛顿很清楚,中美经济高度捆绑,美国在消费品、制造业、农产品等领域对中国依赖极深;中国持有的美债和对稀土、关键原材料的控制力,使其具备强力反制能力。这种结构性依赖,让美国在对华制裁上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再看欧美盟友的反应。欧盟能源专员在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欧洲对美对华“二级关税”表示担忧,担心中国成品油供应减少导致能源价格进一步走高。法国、德国等国能源协会也公开警告,一旦中国因美方制裁减少对欧成品油出口,欧洲能源安全难以保证。国际能源市场进入“多维博弈”新阶段,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特赦”背后的全球棋局

美俄会谈之后,特朗普在全球贸易棋盘上的“出手”更显老辣。美国之所以对中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核心原因并非出于对俄方“情面”,而是担忧中国在俄乌问题上改变立场,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美方深知,中国已是全球产业链、能源价格形成中的关键一环。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输华原油量激增43%,不仅改变了全球油流格局,更提升了中国在成品油供应链中的影响力。

中美之间的“战略缓冲”成为新的关键词。特朗普政府对印强硬、对华克制,实为现实利益与全球格局的权衡。美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美联储多次警告外部风险,2025年5月的瑞典第三轮中美会谈上,美方罕见提出中国不得抛售美债的要求。美国智库CSIS的8月分析报告指出,中方一旦抛售美债或限制稀土出口,将对美元地位和全球供应链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美国对中国的忌惮,更多源于结构性依赖而非一时之需。

中国方面的立场也极为明确。中俄贸易完全基于市场规则与国际法,是中国自主选择的结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8月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国有权自主决定能源合作伙伴,美方无权干涉。中国炼油行业协会负责人则透露,俄油进口量激增,让中国炼油企业获得更大议价权和利润空间,也为国际成品油市场注入更多弹性。

全球能源博弈远未结束。IEA与路孚特(Refinitiv)等多家数据机构均将202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上调至历史新高,预计全年进口量突破6亿吨。与此同时,印度则被迫加快多元化能源布局,寻求中东、非洲等新供应商以摆脱对俄油的依赖。

美国国家能源局在8月初的一份专报中指出,俄乌冲突下的能源博弈,已使全球能源安全共振风险加剧。美国的制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避险需求,布伦特原油期货波动率飙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之一,正以独特方式重塑全球能源市场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能源定价权再洗牌,全球产业链新趋势浮现

中国“买断”印度弃购的俄油,不只是一次贸易机会,更是全球能源与产业链再平衡的重要信号。俄乌冲突、美国制裁、印度突遭加税,三重压力下的能源市场并未陷入混乱,反而因中国的“加仓”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中方炼厂迅速消化俄油,顺势扩大成品油出口份额,欧洲、非洲与亚洲多地市场份额悄然发生转移。

全球产业链结构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美经济高度捆绑的现实,让美国在关税政策上不得不步步为营。全球制造业、消费品、关键原材料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令单边制裁效果大打折扣。2025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强调,中国对全球供应链和能源市场的影响力正在持续上升,任何对中国的贸易制裁都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印度的应变能力也在考验之中。急剧减少俄油采购后,印度正加紧与中东、非洲等地区洽谈新协议,寻求分散风险。印媒报道称,印度炼油企业已与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长期采购协议,但短期内原油到岸成本显著上升,国内成品油价格面临新一轮上涨压力。印度能源部长坦言,全球原油市场的“价格锚”已被中国悄然掌控。

俄方则在平衡中寻求突破。面对传统出口市场的剧烈波动,俄罗斯开始加强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能源合作,提升原油出口多元化水平。同时,俄美博弈仍在继续,俄方多次在国际场合表达“支持多极化能源市场”,试图削弱美元在全球能源定价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多重压力之下,全球能源市场的“新常态”或将加速形成。中国以“唯一特赦”身份买断印度弃购俄油,既是全球能源供应链韧性的体现,也是国际博弈格局下的智慧操作。各方力量此消彼长,全球能源产业链与贸易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2025年8月,数据不会说谎。中方大举进口俄油,印度被迫让出低价份额,美国对华关税高悬未下,全球能源格局新棋局已经展开。

参考资料:特朗普:与普京会晤顺利,暂不考虑因购买俄石油对中国加征关税。

2025-08-17 15:48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财经   印度   中方   中国   美国   能源   全球   原油   关税   俄罗斯   市场   美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