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更好的生活,都选择去外地发展,甚至连户口本都迁走了。
最新的数据显示:湖南一年就有29万人选择离开,吉林的这个数字也达到了22万,而山东更甚,一年跑了42万人,其中70%是25到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按理说,湖南、吉林等地生活成本相较于一线城市更低,人情味还浓,可为何依旧难以留住人才?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三个无法回避的“硬伤”。
过去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但现在,“高处”的定义变了。
不再是“大城市,有饭吃,有房住”的简单等式,而是“哪里有教育、医疗、产业、公平和希望,哪里就是高处”。
那么当这些需求在原籍地得不到满足时,迁移就成了唯一选择。
而湖南、吉林留不住人的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内卷!
李婷,湖南衡阳人,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她从小成绩优异,高考考了586分,在全国都算不错的成绩,但结果呢?连湖南大学都没能录取。
2023年湖南高考物理类一本线高达521分,而586分在全省排名仅1.8万名,热门专业根本轮不到她,想上个好点的211,至少要620分以上。
这还不是最惨的,隔壁河南,高考竞争更是“地狱级”。
2025年,90多万考生,全省却只有一所211大学,在河南考个二本,比在别的省考一本还难。
于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曲线救国”——迁户口、买学区、甚至直接搬家。
而在湖南、吉林这样的省份,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省会。
长沙有湘雅医学院、湖南大学、长郡中学,长春有东北师大附中、吉林大学,但地级市和县城的教育资源,几乎处于“荒漠化”状态。
孩子想考好大学,要么去长沙借读,要么干脆全家搬过去,而这些家庭一旦迁出,往往就不再回来。
医疗资源的严重失衡,也是造成人口流失的关键原因。
在湖南,除了省会长沙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外,其他多地的医疗水平存在明显不足。
湖南邵阳的张阿姨去年查出肺癌,当地医院建议她“尽快去长沙做穿刺活检”,因为县城医院连穿刺活检都做不了。
可到了长沙湘雅医院后,医院床位紧张,排队一周才挂上号,住院又等了十天,即便托了关系才住上院,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而吉林情况更严重,市民若要做个大点的手术,都得提前半个月去省会排队,对于一些患有重病、急需治疗的患者来说,等待时间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生上一场大病,可能全家人都要“战略转移”!于是医疗,就成了中老年人迁移的“硬需求”。
如果说教育和医疗是“推力”,那么产业空心化,就是最大的“拉力缺失”。
吉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是新中国工业的骄傲,曾经凭借一汽、长客、吉化,撑起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半壁江山。
但如今的一汽虽仍在,但新能源转型缓慢,长客订单减少,产能利用率不足,新兴产业几乎空白。
2023年,吉林全省GDP增速仅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8.7%。
湖南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差不多,都知道长沙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芒果TV,但全省80%的就业岗位集中在长沙。
岳阳、常德、郴州、衡阳等地,除了农业和零散的加工业,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支撑。
导致现在就是“没有产业,就没有高薪岗位,没有高薪岗位,年轻人就不会留下”的残酷局面,那么,这些人都去了哪些地区?
在这场人口迁徙中,广东和浙江是最大赢家,广东和浙江被称为:沿海“双雄”,并且还是个“务实主义”,可以说是,生活保障与发展机遇的完美结合。
但他们吸引人的逻辑,早已从“打工挣钱”升级为“安居乐业”,广东的秘诀,生活成本可控和医保福利实在。
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一套80平的两居室,月租3000元左右,房价普遍在1.5万-2.5万/㎡,相比北上深动辄5万+的房价,这里简直是“性价比天堂”。
广东的医保政策全国领先,产检、分娩费用全免,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高达70%以上。
浙江则是几乎把“抢人”做到了极致,通过发放真金白银的“人才补贴”,吸引了众多人才。
对应届生就业,本科补贴 1 万、硕士补贴 3 万、博士补贴 10 万 ,还可申请3年租房补贴,贴心地为新到年轻人提供 15 天免费住宿,解决了他们在毕业过渡期的住宿难题 。
广东和浙江的成功,不靠口号,而靠“让普通人过得更好”。
如果说广东浙江是“老牌强者”,那么贵州和安徽,就是这场迁徙中的“最大黑马”。
贵州从“穷山恶水”到“中国数谷”,十年前,贵州还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但2013年起,贵州咬牙发展大数据,苹果iCloud中国数据中心落户贵安,腾讯、华为、阿里相继建数据中心。
2023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851亿元,年轻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外出年轻人回流。
安徽也实现了从 “江浙沪打工人输出地” 到 “用工荒终结者” 的逆袭,甚至更猛,合肥,被称为“最敢赌的城市”。
赌中京东方,建成全球最大显示屏基地,赌中长鑫存储,打破国外芯片垄断,赌中蔚来,换来“新能源汽车之都”称号。
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8%,比亚迪合肥基地用工缺口一度达5万人,政府直接组织“招工专班”赴河南、四川招人。
更绝的是,安徽搞起了“订单班”——学校与企业合作,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定,2023年,安徽净流入15.6万人,其中超10万是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而在这场迁徙中,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新一线城市,也凭借“性价比”优势,成功截流了大量人才。
光谷作为武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聚集了16万家市场主体,华为、小米、长江存储、科大讯飞等纷纷设研发中心。
这里年薪百万的岗位不再稀有,每年近10万名大学生选择留下。
“我在武汉理工读研,导师推荐我去长江存储,起薪35万,还有人才房。”一位研究生说,“这在老家想都不敢想。”
成都则实现了生活与工作的“完美平衡”,薪资接近北京,但通勤压力小,房价只有1/3,生活成本低,成功“用一线工资,过二线生活”。
在这里,几十元就能在街边撸串喝茶,30块能吃火锅,50块能喝精酿,周末,开车两小时就能到青城山、都江堰。
这种兼顾产业发展与舒适生活的城市特质,让许多年轻人放弃北上广的 offer,选择来到成都发展。
这场人口大迁徙,不是终点,而是开始。
现在的你,选对自己的落脚地了吗?是继续在小城“躺平”,还是去大城市“搏一把”?
是留在父母身边尽孝,还是为了孩子教育远走他乡?是坚守“家乡情怀”,还是向“生活现实”低头?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