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就相关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
杨宜勇告诉记者,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帮扶困难企业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前者聚焦于助力企业应对困境,稳定经济基本盘;后者致力于优化市场环境,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成为当下经济工作重要任务
中国经济时报:困难企业若能得到帮扶,将继续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并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您认为,在帮扶困难企业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杨宜勇: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成为当下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加强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困难企业的信贷投放,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困难企业的金融产品,如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加强融资支持,旨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确保企业正常运转。
其次,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国内外展会、线上交易平台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大力推动内外贸产品标准的对接,减少企业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转换成本。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为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寻求更多发展机遇。
再次,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着眼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困难企业的深切关注与有力支持,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之举,有助于企业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举措
中国经济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进一步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杨宜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举措。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市场的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旨在打破这些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这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在不同地区开展业务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首先,要大力完善市场制度规则。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是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公平进入市场的重要保障。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了企业不能进入的领域,清单之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通过不断压减负面清单事项,能够拓宽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例如,一些地区在市场准入方面,除涉及国家安全等极少数领域外,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加强对市场准入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防止地方政府擅自增设市场准入限制。
产权是企业创新和投资的动力源泉,只有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企业才会有长期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例如,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缩短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处理周期,提高维权效率。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对于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破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能够增加土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一些地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将闲置的农村土地资源盘活,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土地市场监管,规范土地交易行为,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健康发展。积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区域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打破区域间的资本流动障碍,促进资本向高效益领域流动。
例如,推动沪深交易所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为数据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建设数据交易平台,规范数据交易行为,促进数据的流通和交易。例如,一些地方成立了大数据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据交易服务,推动数据资源的价值实现。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确保数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次,要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区域间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例如,建设跨区域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提高区域间的物流运输效率。建立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例如,长三角地区建立了三省一市协同发展机制,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了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能够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和承接。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中西部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资源和市场支持。加强区域间的产业技术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升级。例如,京津冀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产业协同创新,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要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对涉企执法行为的规范,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涉企执法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等,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避免执法冲突和重复检查。例如,一些地方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既提高了执法效率,又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素养,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公正、文明。转变执法理念,从单纯的监管向服务与监管并重转变,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执法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例如,在环保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不仅对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还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原因,提供整改建议和技术支持,引导企业提高环保水平。并建立企业反馈机制,及时听取企业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执法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