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雅
就在两个月前,Facebook母公司Meta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公司49%股权,一下子让“AI数据服务”又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
该事件有意思的是,我们知道Scale AI最核心的业务是“数据标注”,但却凭借着这一业务在成立9年时间里估值飙升到约290亿美元,并且搭建了一个坐拥24万标注员的庞大的全球数据网络。所以在业界看来,Meta做这笔交易的深层逻辑,是借此机会为了快速补全它自身“数据-训练-部署”闭环的第一个环节。
“大模型的训练,第一是算力,第二是数据。算力还在提升,但数据已经遇到瓶颈。”AppsFlyer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玮在ChinaJoy 2025接受采访时,直指问题核心。
他解释,“现在训练大模型的数据,是互联网上公开的电子化数据,但还有大量日常交互产生的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这些数据能被充分记录,再去训练大模型,大模型的智能化会再上一层楼。”反过来看,这也映射了一个现实: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已被挖掘殆尽,未来大模型的突破,需要更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来源。
而现在,这场AI界的数据“紧迫感”已经蔓延开来,在另一个重要领域上演,这个领域就是“游戏出海领域”。
根据AppsFlyer此次最新发布的《2025游戏App全景观察报告》(下称“AppsFlyer报告”)指出:
“2025 年成为全球游戏行业由‘流量红利’迈向‘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拐点。游戏企业开始从‘拼扩张’转向‘拼效率’,在竞争日趋激烈、获客成本上升、用户注意力稀缺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游戏厂商必须答好的战略命题。”
iOS上的窗口期与逆行者
“不管是广告主、平台还是第三方,我们都经历了一段很痛苦的过程。”王玮如此回顾道。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四年前苹果公司推行的ATT隐私新政。IDFA(苹果设备标识符)的消失,让传统的建立在“精准归因”基础上的移动营销生态系统几乎崩塌。
这里用大白话解释一下。IDFA可以理解成每台苹果设备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不过号码是匿名的。过去,广告主就靠着识别这个“身份证号”,来追踪一个用户从“看到广告”到“下载消费”的全过程,因此能清楚地知道每一分钱的广告费花得值不值。
而苹果的新政,让用户自己选择把这个“身份证号”藏起来,相当于这条追踪链条被切断了。结果,广告主虽然能看到有人下载了游戏,却无法确认他是被哪条广告吸引来的。当无法衡量效果时,广告投放就从“精准营销”退化成了“盲目撒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这样的新业态背景下,怎么重新找回一个增长的路径?
经过近四年的摸索之后,行业找到了新的平衡点。王玮在发布会上解释说,以Meta和Google为首的头部平台,开始把自己的概率归因数据给到了第三方,给到了像AppsFlyer这样的MMP(移动衡量平台),让第三方可以把自己的数据纳入到整个概率归因的大拼图下。
这意味着行业重新达成一个共识:面对隐私新政的挑战,最佳解决方案仍是设备层级数据,只不过这次没有IDFA,转向了“概率归因”。概率归因依然是设备层级的,对于用户行为追踪没有任何限制,大体上绕过了苹果SKAN模式。
王玮在会后接受采访时强调,这背后是行业在自我调节中寻找出路:“如果大家数据完全不分享,百分之百合规,整个行业就死了。因为单个的数据(广告主的数据/平台的数据/第三方的数据)没有价值,只有合到一起才有价值。”他随后补充说:“这么大的行业,有这么多的广告主、广告平台、有这么大的预算,它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的,它不太可能被一个政策直接完全推倒,大家总是会找到解决方案的。”他指出,「概率归因」就是行业在隐私保护、行业价值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的最新平衡点。
这一共识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广告主对iOS平台的投放信心正在恢复。AppsFlyer报告显示,全球移动应用广告花费在2024年第二季度后开始明显回升,特别是iOS平台。从2024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整体App在iOS的广告投放增长了27%。
然而,一个吊诡的现象出现了。在这片回暖的市场中,游戏品类却成了唯一的“逆行者”。AppsFlyer报告数据显示,同期游戏App在iOS的广告花费同比下降了13%。
“这一现象为游戏厂商创造了‘低竞争买量窗口’。”AppsFlyer报告中分析指出。这意味着,在iOS整体流量回暖、但游戏品类竞争尚未白热化的阶段,提前布局的厂商,或许能以更低成本获取高价值用户。
王玮对此现象解释道,前几年出现了一个“窗口期”:因为苹果调整了广告政策,很多广告主都不清楚怎么在iPhone上投广告,所以干脆都减少了投放,这直接导致了整个iOS生态的广告单次安装成本(CPI)出现了显著下降。
结果就是,在iOS上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变低了。对于那些不靠广告赚钱,而是有自己独特变现方式(比如直接卖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他们可以趁机用很低的成本,快速吸引大量用户。
然而,这个机会并非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于依靠广告变现作为主要营收来源的公司来说,其实是两边都在跌,也没有更多的钱去投放。而对于那些不靠广告赚钱,而是有自己独特变现方式(比如直接卖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来说,这是个黄金时期,他们可以趁机用很低的成本,快速吸引大量用户,但前提是能有效地将这些用户留存下来。
现在,这个“窗口期”要结束了。王玮在ChinaJoy上发现,很多游戏公司现在又打算重新开始在iOS上大力投广告了。可以预见,未来在iOS上获取用户的成本会重新涨回去。所以,之前那个低成本吸引用户的“好日子”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
AppsFlyer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玮
出海新地图:当“卷王们”涌向高价值地区
当增长的逻辑从“不计成本的扩张”转向“对ROI的精打细算”,中国出海厂商的全球战略地图也随之重绘。
首先,中国在全球游戏出口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AppsFlyer报告显示,中国以32.6%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大游戏出口国,以色列位列第二,俄罗斯位列第三,然后是英国、土耳其、越南。
王玮指出,“越南是非常有潜力的区域,我们也和很多中国的广告主、平台、海外平台沟通过,大家都认为越南非常有潜力,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拜访越南,有些渠道也开始在越南设点。越南后面应该还有很大的出口增长空间,越南本土的市场开发者也很多,打法上模仿中国比较多,但会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也是很多广告主的共识。”
其次,中国游戏出海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厂商们的市场选择非常聚焦。2025年上半年,美国市场以51.43%的占比,独占了中国游戏出海广告总预算的一半以上,成为当之无愧的买量核心。日本和韩国分列二三位,欧洲的英、德、法三国合计占比超13%。
“疫情前,像非洲、中东、南美的增速非常亮眼。疫情后的这几年,他们的增速有所放缓。”王玮在发布会上分析,“中国广告主出海不再激进地去全球拓展,会更谨慎地先从高价值用户所在的区域开始,他们此前的最高优先级是用户增长,现在则是期待更早把投入给收回。 ”
这种以效率为导向的策略调整,也直接导致了出海品类的剧烈分化。报告显示,从2024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厂商的超休闲和休闲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安装总量,同比增长高达159%和48%;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重度游戏安装总量的断崖式下滑,降幅达43%。
对此,王玮在采访中表示:“全球中重度游戏的增长都放缓了,轻度游戏还是保持增长。只不过我们这边分化得更明显,中重度游戏明显萎缩,轻度游戏增长很高。”
与此同时,两大趋势正在成为行业共识:「混合变现」和「跨平台」。
首先,混合变现成为主流。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结合IAA(广告变现)与IAP(应用内购)的混合变现占比已达52%,比2023年增长27%,正式超过单一变现路径,成为全球游戏开发者的首选商业模型。
在讨论混合变现趋势时,王玮在采访中补充道:“混合变现是一个趋势,现在它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而休闲又是另外一个增长点,所以「休闲+混变」是目前非常重要的方向。”
其次,跨平台成为战略核心。自2024年下半年起,中国游戏出海App的跨平台安装量持续攀升,于2025年5月达到阶段性高点,整体增长超2倍。“有一家大厂,之前只做手游,今年一半以上的营收已经来自于PC了。”王玮在发布会上透露,跨平台开发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方向,它正从一个战术选项,升级为头部玩家的战略支柱。
AI引擎的进化:从提效工具,到营销自动化
面对效率驱动的新常态,AI技术成为了所有厂商寻求破局的关键变量。当被问到AI对游戏营销的影响时,王玮指出了三个方向:
第一种是内部提效。主要是内部的流程层面,包括团队和团队之间如何打通数据、如何更好地分析数据、解读数据、产出报告、产出洞察,确保内部效率更高。
第二种是结合投放,主要是营销层面,主要集中在素材。王玮进一步说明:广告主用AI做素材,更多是做素材生成。以前完全人工,一个人一周出1~2个素材,现在有一个更有经验的人,他通过这些工具一天能出十几二十个素材,效率大幅度提升了。
第三种是更长远的愿景,甚至可以完全摆脱人为因素,即“全面实现营销自动化”。一方面,从素材生成,到投放,到获取结果,这个结果用来优化广告;另一方面,另外一个分支优化素材,整个过程可以全程用AI智能体关联起来,一个智能体的输出是另外一个智能体的输入,可以没有人的参与,这样营销就完全自动化了。
AppsFlyer也顺应这一趋势,推出了一系列AI驱动的解决方案。在ChinaJoy期间,其重点展示了三大核心产品:PC与主机端归因衡量方案、素材优化产品、以及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大模型上下文协议)。
这些产品背后,是AppsFlyer对未来的一个宏大构想——从MMP(Mobile Measurement Partner,移动营销衡量伙伴)进化为MP(营销衡量伙伴,Measurement Partner)。“我们拿掉了第一个‘Mobile’,愿景是所有数字广告,不管是在手机端、PC端、Console端,不管是效果类还是品牌类,只要可追踪,都是我们想覆盖的场景。”王玮在发布会上如此阐述。
“MCP是比较时髦的概念,大模型、智能体,今年是一个起步的年份,我们也会往AI智能体的方向转型和投入。”王玮在发布会上介绍,“AppsFlyer做AI智能体,是从营销自动化的角度入手,把原始数据、各种数据报告的API封装成MCP,通过大模型(比如ChatGPT、Claude)授权接入我们的MCP,广告主可以用自然语言问定制化的问题,我们就会读取它的投放数据,直接产出数据报告、图表,给出对应的优化建议,非常智能。” 该产品前两周上线,王玮指出有很多客户表示出了兴趣。
执行力与本地化:中国游戏出海的“AB面”
在探讨中国出海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时,王玮给出了清晰画像:优势在于“强大的执行力和丰富的经验”,而挑战则在于“深度的本地化能力”。
王玮的观察是,“中国游戏出海从营销层面来说,渠道的策略、优化的策略、各种打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卷’出来的,我们的UA(用户获取)团队,管过最大的预算、投放过最广泛的区域、合作过所有可能合作的渠道、见过所有可能做的作弊,经验很丰富,很努力,也很聪明,我们UA人员的战斗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有些广告主尽管总部搬到海外去了,但市场营销团队绝大多数还是留在了中国。”
然而,这种中心化的线上运营能力,在海外市场也存在局限。“在中国,你很难对当地(海外市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比如当地本土化的渠道、当地流行的社群运营、线下活动,肯定是人在当地更有优势。”
这种“强线上、弱线下”的现状,也就决定了组织结构最终是双中心模式。“所以很多广告主做到一定程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打法,线上团队在中国,同时在当地线下设立团队,两面配合起来。”王玮总结。
除了本地化,如何平衡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是所有厂商必须面对的课题。但目前很少有公司能将二者完美结合,难题就在于——品牌广告的效果难衡量,因为它像是在用户心里埋下一个种子,之后再结果。
“有些广告主,哪怕是效果广告主,做到一定规模,会发现效果广告可以触达的人群、达到的效果是有上限的。想要进一步挖掘,往往需要「整合营销」,品牌和效果并行来做。”王玮分析道,“问题在于,品牌和效果怎么配合?先做品牌再做效果?还是同时进行?什么样的配比?什么样的节奏?能把这件事做好的广告主甚至公司还不多。”
但他相信,技术的进步终将解决这个难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去衡量品牌广告的效果。王玮的答案是,第一,当它和品牌广告的互动能被记录下来;第二,当做归因的时候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到那时候,品牌和效果也许都可以统一用效果广告的方式,换言之,品牌广告到时候就是一种特殊的效果广告。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游戏厂商的运营理念也必须随之进化。王玮在采访中建议,厂商应摒弃过去“短平快”的流量打法,转向更健康的“长线运营”模式。
过去几年,很多超休闲游戏的特点是“短线运营”。那时候很多公司会快速开发出很多超休闲游戏,每个生命周期结束,再去做下一个。该模式更像是“资金流水”生意,钱要快速转起来,每转一次都会有收益,只要转得足够快,收益并不小。
但是在现阶段,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平台的收益也受到控制,这种打法越来越行不通。因此王玮建议,游戏厂商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厂商要投入更多资源打磨产品质量,使其能够支持长线运营;其次,在运营上要积极采用「混合变现」模式,并拉长ROI的回收周期,可以从过去的一两个月,放宽到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
“没有了一定要快速回本的压力,厂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打磨产品、优化投放和运营策略,所有的一切都更有可能走向正向循环。”王玮在采访中总结道。他观察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游戏厂商,尽管所处阶段不同,但都在朝着长线运营的方向转型。
总之,2025年的游戏出海市场,已经告别了仅凭勇气和资本就能高歌猛进的草莽时代,精细化的数据洞察、高效率的AI赋能、长周期的运营思维、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深度理解,共同构成了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国游戏玩家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更成熟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开始。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