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60岁以上的人想安全过夏天,宁愿在家玩手机,也外出做这些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每年一进夏天,总有人喜欢对老年人提各种“动起来”的建议,跳广场舞、晨跑、打太极、晒太阳。

看上去像是在关心健康,实则忽略了一个关键点:60岁以后,身体对温度的反应机制,早就变了。

所谓“出点汗对身体好”,这句话本身就不成立。

对老年人而言,夏天最危险的不是晒黑,而是心脏负荷、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还有热射病。

医生的忠告是明确的:宁可在家里玩手机、刷视频、看小品,也别在高温天里到处乱跑。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逻辑,认为“待在空调房会越待越虚”,实则恰恰相反。

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NIA)发布的2021年夏季健康观察数据显示,老年人在35℃以上环境中连续户外活动30分钟,

出现血压急性波动的风险增加41%,而热射病相关急诊入院中,超过72%的患者在发病当天曾进行户外锻炼。

身体内部的温度调节系统,随着年龄增长已经不再灵敏,汗腺萎缩、心率反应变慢、血管收缩能力下降,这些变化让老年人更容易在炎热中出现脱水、意识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异常。

最让人警惕的是热射病,它不是中暑那么简单。

中暑可分为先兆、轻度、中度、重度这几种类型,而重度中暑为其中最为严重者,热射病便属于重度中暑。

它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控,导致核心温度快速升高,超过40℃后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破裂,直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意识模糊、肌肉强直、昏迷、癫痫样抽搐,死亡率在50%以上。

而老年人因为本身体温感知能力下降,往往在出现明显中枢症状前没有自觉不适感。也就是说,感觉还可以,病已经进展了。

不少人以为,只要自己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夏天就可以随意活动。这是严重误判。

实际上,即便是健康老人,夏天身体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也极大。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在持续高温暴露下,即便没有基础病,也会出现血浆黏稠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外周循环灌注不足等生理反应,这些都可能引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微血管堵塞。

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有没有病,而是年纪大了,身体自动保护机制已经“降档”了。

在夏天出问题的老年人,并不都是“出去锻炼”的。很多是在去菜市场、散步、坐公交、甚至在阳台打扫卫生时出事的。

这个细节值得警惕,因为它不是在高强度运动下发病,而是在日常琐事中倒下的。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一项涉及8600名老年人的追踪调查显示,在极端高温(≥35℃)下,老年人中与非活动性热暴露相关的猝死病例比例接近60%。

就是说,仅仅是出门,不动,也可能诱发致命性疾病。

有些人会反问:那一直不开窗、不出门,对健康是不是也不好?

确实,久坐、空气不流通、缺乏光照也会带来一定健康风险。但要强调的是,这些风险是“慢变量”,它们不会在几小时内造成致命后果。

而热射病、脱水、心律失常这类,是“快变量”,出现就是生死边界。

医生在判断风险时,看的永远是“最短路径”。而夏天户外暴露就是一条最快的危险路径。

相比之下,哪怕每天在室内滑手机,顶多眼干、腰酸、脖子僵,不至于进ICU。

更关键的是,很多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应激能力”已经退化。

年轻时候能适应的热度,到了60岁以后可能就成了负担。

汗腺退化意味着出汗效率降低;动脉弹性下降意味着调节体表温度的能力减弱;肾功能下降导致电解质调节受限。

这些生理变化不是“习惯了就能扛过去”,而是客观衰老带来的功能限制。

而这个退化过程是悄无声息的,不疼不痒,但足以在极端气候下要命。

所以,不是老人不该动,而是夏天不该乱动。锻炼方式必须重新定义。

不是“动起来就健康”,而是“动得对才健康”。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建议,65岁以上人群在夏季应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30分钟以内的轻强度活动,避免高温高湿环境,运动中应每10分钟补水一次,穿透气浅色衣物,避免空腹锻炼。

这一套标准,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保护老年人的基本生理安全。

很多人对“在家玩手机”有偏见,认为那是懒惰。

但从医学角度看,夏天在凉爽、通风、水电保障的室内环境下静态休息,确实比户外高温活动更安全。

甚至可以说,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这样的选择不是消极,而是聪明的“风险控制”。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认知功能研究也发现,老年人每日适度使用手机或平板进行资讯浏览、视频通话或小游戏操作,对维持认知功能、情绪稳定、减少孤独感有积极作用。

这说明,科技工具不是“电子毒品”,而是合理使用后的健康助力。

当然,室内活动也不是无条件推荐。关键还是要避免长时间静坐、少动、少饮水。

空调房里尤其要注意补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ml,分次缓慢饮用,不等口渴才喝。

很多老年人因为担心水肿、夜尿,就不敢多喝水,结果导致夏季脱水高发。

脱水的危险性远超多数人想象,它不光影响循环系统,还会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眩晕、摔倒,进而引发骨折、出血、并发症,形成连锁效应。

所以,老年人夏天到底应该怎么过?最关键的不是“做什么”,而是“避开什么”。

避热、避晒、避疲劳、避剧烈运动、避户外长时间暴露,这五个“避”,比任何锻炼都更重要。

宁可在家对着屏幕发呆,也不要在室外暴晒到虚脱。这不是鼓励懒惰,而是对衰老状态的精准认知。

身体老了,思维不能老套。过去那一套“流汗就是好、吃苦才健康”的逻辑,该更新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涛,赵悦,王猛,等.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03):245-25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养生   夏天   医生   手机   老年人   健康   身体   高温   功能   户外   温度   风险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