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马士英,被骂了三百年,他是奸臣,也是烈士,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该千刀,又配千秋?
马士英一上台,就赌了命。
弘光元年(1644),南明朝廷草创未稳,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吊死煤山。
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依旧是“大明”,但没人真信这个政权能撑多久,除了一个人,马士英。
他太知道怎么在混乱中抢得话语权,福王朱由崧就是他当年在凤阳时的顶头上司,互有私情。
大明亡了,谁能再立皇帝,取决于谁先控制舆论和军队。
他走得快,逼得狠,把潞王一派压得抬不起头,杨廷麟、张慎言,尽被他弹劾、下狱,连顾命大臣史可法都被边缘化。
他当了首辅,第一件事,不是整军备战,不是恢复财政,而是和清朝谈判。
“联虏平寇。”
这是他抛出的口号,他的原话出现在《南明野史》:“李闯犯阙,势大不可挡,今暂与虏议,养息江南,待后图之。”看似权宜,其实是赌命。
他赌清军会守信,赌清军不南下,最致命的是,他赌自己不会死。
1645年3月,清军驻扎河南,马士英主动派使节送去“友谊的橄榄枝”,清军回信:“借道伐闯。”他信了。
他居然真信了。
他派人迎清军南下,清军一边剿李自成残部,一边秘密南移。江北守军早已被调去攻打左良玉。
南京空了,马士英以为自己是下棋,其实棋盘早被人掀了。
兵在别人手里,马士英却以为自己能玩转战争。
他想调动军阀互相牵制。结果军阀比他还狡猾,史可法建议加强防御,他不听,袁宗第建议优抚军心,他也不听。
他只信自己安插的人。
1645年初,左良玉在武昌起兵,号称“清君侧”,明面上讨伐马士英,实则另立山头,马士英调高杰、刘泽清等精兵西征。
江北空虚,扬州无人守,史可法硬撑,清军兵临城下。
守不住了。
史可法写信给马士英,请求增援,马士英回信三字:“善自为。”
《扬州十日记》记载:“援兵无期,弦绝粮竭,吾等唯死耳。”最终,史可法殉国,城破屠城十日,十余万人死于刀下。
南京百姓听说史可法殉难,骂马士英是“误国贼”。
这时,他仍在杭州周旋,调兵遣将,清军南下无阻,南京危在旦夕。
有人建议他弃城而走,随弘光帝撤往绍兴,他拒绝了。
马士英说了一句后世争议极大的话:“朕若弃民逃命,何以面对天地?”这句话记录在《明季南略》,真假难辨,但他确实没走。
他护送太后南下,自己留守南京,几天后,城破。
马士英死得很惨,但他不是一上来就殉国,他挣扎,他逃,他赌最后一次命。
1645年6月,南京失守,他原本可以随弘光帝逃往浙江,船备好了,副将来请他上船,他站在石桥边没走。
他说:“皇上若存,我岂可先行?”结果,皇帝逃了他没动。
第二天,清军入城。屠城令没下,城内已乱成一锅粥,有人抢粮、有人脱甲、有人自缢、有人剃发。
马士英披上文服,带着数百亲兵,护送太后邹氏和王宫妇孺,从水路南逃,他本人没有走远,就藏在太湖一个名叫练湖的小岛上。
那里是他早年驻军时修的行宫,他熟悉地形,以为能躲过追兵,他忘了,清军里有投降的明将高宏图,专知他这点小聪明。
六月中旬岛被围,清军不多只有两千,但他兵更少,不到五百,且多是随扈仆役,他一度想自刎,被左右拉住。
他还有希望,他写信给太湖以西的浙军旧部,让他们来救,三天过去,没有回应。
第四天,他被俘。
清军将他押解至苏州,路上他沉默不语,《清入江南记》记载,他眼神呆滞,口干舌燥,只说一句:“天亡我。”
押至豫王多铎面前,他终于说话,清军官员质问他:“既降虏,又抗虏,何意也?”
马士英冷笑:“吾以天下为虑,岂为一己生死?联虏,是救国,抗虏,是守节。”
这话没人信,他也知道没人信。
清军要他剃发,他不肯;清军要他跪,他站着;清军要他降,他说:“愿死。”
豫王看他态度坚决,命人暂押,又召降将王之仁来劝降,王跪劝三次,他闭眼不言。
第四次,王之仁泪流满面,说:“何苦拖家带口,一起赴死?”
马士英睁眼看他,说:“你有父母妻儿?”
王点头。
他只说了五字:“我也有过的。”
第二天,行刑。
《清史稿》记载:“刮其面,血流不止,犹怒骂不绝。”
《吴中纪闻》写:“皮剥而形存,盛以草,立尸江畔。”
这是清军给他的警告,也是炫耀,他们要世人知道:降清无耻,不降,更惨。
他两个儿子马锡、马鑑,在杭州被捕,他们试图逃往温州,被知府出卖,押至苏州当场斩首,尸首未全,连夜弃江。
他的堂妹夫杨文龙,本为将领,护送太后逃至嘉兴,被俘,不降,被碎尸,马家满门无一人降清。
江南人私下传他为“忠臣”,官府却下令禁言此事。甚至连私祭也不许。
但太湖边上的渔民,至今仍传他“死得硬”,硬,不代表清白,但活得复杂,死得简单,总归比倒下去再活着强。
这,就是马士英的死。
他不是一战殉国的英雄,他是一路走错、走偏、走尽,才迎来一场不屈的结局。
他不是用一生证明忠义,而是用死亡赎清了权力的债。
马士英死了,史书骂他,却又记他不降。
他的名字,在《明史》里是“奸贼”,但在一些私家笔记里,却成了“忠臣”。
清初有人写《南都纪事》,说他“殉国有节”。但同时也写他“误国无能”,矛盾,写在每一段史料中。
他的“奸”,具体可查:拥立福王,排除异己;联虏入关,开南明门户;贪污军饷,怠慢边防;勾结党羽,迫害异见。
他的“忠”,也不是编造:城破不走,拒降被剐;太后撤离,全程护送;二子同死,家族殉难。
一个奸臣,为何不降清?
一个忠臣,为何祸国殃民?
这是南明的全部吊诡。
你不信他是忠臣,因为他权谋太重,你又不能否认他忠烈,因为他死得太惨。
他不是忠臣,他也不是奸臣,他只是一个活在系统崩塌里的政客,输给了局势。
南明的政治制度,早已烂得穿底,财政没了,军权没了,制度没了,东林党、高阁老、文官集团,个个只会斗。
他不是主因,他只是最快抢到权的人,谁来都没用,就算朱元璋复生,也守不住南京。
历史没有好人坏人,只有站在洪水前的一个个名字。
你要的是历史,不是传说,这就是马士英。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