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的百年发展与变迁

原作:李凤鸣 修改:苏云

引言

哲赫忍耶门宦,作为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自十八世纪中叶创立以来,历经风雨,在张家川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历史脉络,结合中国知网相关文章,详细阐述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迁。

一、张家川回民聚居的形成

张家川,位于陇山山麓,自古以来便是陕甘两省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南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西汉时置县,以后为清水县的一部分。1949年7月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照耀下,于1953年7月划拨了清水、秦安、庄浪、华亭和陕西陇县所辖的一些地方,组建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属天水管辖。

早在元、明时期,张家川地区就有回民居住,当时回民与汉民的比例为一比三。清同治元年,陕西回民相继起事反清,起义烽火迅速燃及西北各地,终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西北回民反清大起义。此时,张家川回民受其影响,处于戒惧状态,备干戈,习战术,密定据点,以防不测。

同治元年润八月,陕西固关一带回民因事变携家眷300余口奔往张家川,遭清军赵桂芳部截击,经英勇奋战,击退清军。同年十月,清政府复命参将范铭率领大军进攻张家川。张家川回民即公推李朝栋为大帅,率众出击,击败了范铭。在得胜返回途中,李朝栋中弹而亡,李得仓继任大帅。

同治三年,清廷派曹克忠、雷正绾、陶茂林率领各部相继到张家川围攻,张家川义军坚守孤城,与清军奋战三个多月,终因寡不敌众失守,清军破城后,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惨杀回民达五、六千之多,投井自缢焚毙者无数。孤城失守后,义军残部夺路逃往龙山镇城内。清军蜂涌追来,包围其城。义军见清军大兵包围,自知难敌,遂于夜间突围出城,退往莲花城。此时穆生花、穆生辉率领的莲花城义军亦失败,李得仓率余部转战陇西、会宁、海原、固原一带,陆续聚集盐关、莲花城、甘谷和陕西等地余众,整编为8个大营,号称“南八营”。

同治七、八年之交,李得仓率八万之众于西吉穆家营降清,被清廷赏戴红顶花翎四品衔,封为武翼都尉,准其越级呈禀特权,后安居张家川,成为清政府在张家川的代理人。李得仓降清定居张家川,其部众大多随之在张家川安家。同治12年春,陕西凤翔回民义军崔伟及陕西泾阳、三原回民义军毕大才两部降清后,亦安扎在张家川;另外,还有一些流落到此的回民,使张家川回汉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汉多回少变成了回多汉少,回民聚居区就此形成。这一过程中,李得仓等回民领袖的崛起,为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哲赫忍耶门宦的发展与兴盛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哲赫忍耶门宦始于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由马明心(教徒尊称道祖太爷)创建。这个门宦从公元一七四四年起,距今已有240余年的历史。它共传了马穆两姓,涉及阶州马明心、灵州马达天、平凉穆宪章三家,历经马明心、马达天、穆宪章、马以德、马化龙、马进成、马元章七代。

哲赫忍耶门宦在发展最初,就与花寺门宦发生矛盾,双方为争夺教民,扩大自己的势力,各不相让。公元一七八一年二月间,花、哲之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仇杀事件。哲派群众在苏四十三率领下袭击花寺教徒的村庄并杀死教徒百余人。此事告至兰州陕甘总督衙门,总督遣兰州知府杨士玑及新柱带兵前去查办,并宣称要为老教(花寺)做主,将尽洗新教(哲赫忍耶)。苏四十三见势不妙,率其教徒先诱杀了清官兵,后暴动起义,攻取河州(临夏)城。清廷以为“擒贼先擒王必能安定局面”,于是拘捕马明心于兰州,并于同年3月27日将其杀害。随后,苏四十三义军也遭镇压,清军即对义军及群众进行了大屠杀。马明心一家和亲友200余人均遭惨杀,唯其长子马顺清被充军云南墨江县,获古城马三爷(马学成)营救,得以保全了性命。

(二)马元章与哲派的复兴

马顺清落居云南后娶妻成家,他的三子马世麟又名马复生生三子,长子马元章、二字马元坤(少亡)、三子马元超。清同治十年间,云南回民杜文秀率众反清起义失败后,马世麟因资助义军,全家遭清军包袭。世麟见势危急,为了保存根苗,遂遣年仅18岁的儿子马元章率领家属从暗道逃走,化装成商贩,辗转逃亡,在光绪初年秘密来到张家川。先住在木河李家沟李麻子家,后安身于李家山李得仓家。

马元章是马明心的四世孙,原名云鹏(教徒通称大太爷),他生于一八五三年。马元章落足张家川后得李得仓协助,便开始了他恢复、振兴哲派的计划。他游历陕西、河南、河北等地,一面以经商为名游历避难,一面查访马化龙(教徒尊称十三太爷)后代的下落。马元章得知马化龙父子等人头骨示游全国各地后退回兰州时,遣人用重金买回,葬于张家川北山,修建了拱北,取名宣化岗。

后闻马化龙之孙马进成(教徒称汴梁太爷),在汴梁(今开封)被清军宫刑后,受役于都统温姓家为奴。元章即派人在汴梁北大街开设商号“义兴成”,接济马进成生活所需,并亲自前往会面商议逃跑,但未成功。又获悉马化龙之孙马进西(教徒称南川二太爷)被清兵押解北京宫刑的消息,便秘密组织教徒,在途中杀死解差,劫了囚车,夺回马进西,后安置在张家川南川。元章还先后寻回流落在外的化龙之妾白氏(人称西府太太)和两个侄女,元章、元超各娶一为妻。从此两家结成了亲缘关系。

马元章多计谋,善机断,擅长交际。他是历代哲派中唯一通阿、汉两种文字并有著作的人。在他传教过程中,总结吸取前辈的经验教训,尽力广交宫吏,取得地方官吏的信任和支持。注重团结汉民,搞好关系。自己以身作则“躬亲教门”,艰苦创业。并能不畏艰险营救马化龙后裔。因此,他在哲派教徒中威望日高,逐渐得到全国哲派教民的敬仰,使几遭覆亡的哲派,又得以复兴。马元章在“南八营”大帅李得仓的支持、帮助下,在张家川建立传教基地,修建了拱北,就任了哲派第七辈教主。从此,张家川就成了哲赫忍耶活动的“圣地”。

(三)教派的分裂与统一

马化龙后裔马进西被安置张家川,是为张家川南川道堂之始。由于李得仓的大力扶持,加之他先世三代为教主,对教门前赴后继,贡献很大,因而,其势力发展亦较快,归随于他的人不少,继而成为与马元章并列的教主。这样,遂使复兴不久的哲赫忍耶门宦,分裂为以马元章为首的北山派和以马进西为首的南川派。

马元章、马进西二人当时都有争当统一教主的意愿,而张家川实力人物李得仓对二马采取了不同态度。他担心马元章留在张家川,可能影响当时的安定局面。元章觉察到李得仓的用意,于是留其弟马元超在张家川主办教务,自己又向西吉一带发展,在西吉沙沟建立了第二个传教基地。由于元章的不懈努力,哲派在他晚年时,不论政治地位,还是教权势力,都已达到了极盛时期。

1920年古历十一月,西海固发生大地震,马元章遇难逝世。元章去世后,元超以应和马化龙遗体安葬一处为由,将元章灵柩搬葬于张家川宣化岗。马元超去世后,教务由其六子马殿武(重雍)接管。

南川的马进西在1940年病故后,其六子马腾霓主持南川道堂,十子马腾霭主持板桥道堂。

哲派总共有709坊,分布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其具体分布情况是,北山为489坊。张家川宣化岗马殿武管辖203坊(在张家川有143坊);西吉沙沟马震武管辖246坊;隆德新店子马继武管辖40坊。南川为220坊。马腾霓管辖94坊(在张家川有78坊),金积板桥马腾霭管辖126坊。

三、哲赫忍耶门宦的发展策略

(一)集中教徒,稳定环境

同治事变以来,清廷为了防止回民再次起事,将参与事变的大量哲派群众安扎在山大沟深、土地瘠薄、高寒偏僻的张家川。被安扎在这里的哲派群众和饱受同治年间战乱之害的回民,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这种希望在客观上为马元章等人复兴哲派教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经同治事变,因清廷的残酷镇压,整个回族处于衰落之中,政治上无地位,生活上无保障。在这种历史现状下,群众既希望振兴本民族,又希望复兴哲派教务。这些愿望成为马元章等人振兴哲赫忍耶教派的政治基础。

(二)借助地方势力,扩大影响

李得仓是本地回民,衙役出身。同治事变时,他是张家川回民起义军大帅(人称李大帅)。投降后得到清政府的赏识,被安置在张家川替朝廷行事。他属哲派,率部大多亦为哲派教民,当时他在这里的回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由于他的大力支持,哲派的发展壮大有了雄厚的基础。马元章来张家川之后,李得仓虽对他有疑虑,但在振兴哲派这一点上抱着支持态度。当马元章营救马化龙后代时,他予以策划协助;在元章为马化龙等人修宣化岗拱北时,他采取默认态度。他安置马进西在张家川南川,并积极扶助发展,使进西很快拥有以南川道堂为中心的势力范围。他还利用清廷赐予他的特权,多次上书或进谏清廷,使一些被清廷追究之事由大化小,由小化了。由于李得仓的作用,张家川有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也给马元章发展、复兴哲派创造了条件。

(三)改变过去教权与政权对抗局面

马元章掌管教务主张传教者决不能与当政者对立,应尽量处理好政、教之间的关系,以取得立足之地。故此,他尽力讨好官吏,交结军阀;多求友,少树敌,取得清政府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他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其行使宗教职权,而且更有利于地方政府行使政权,这可使他更有效、更集中地治理下属教民。马元章之后,家族成员,在掌好教权的同时,尽量谋取政权。如马元超六子马殿武执掌宣化岗教权;五子马桓武建立地方民团,任师长,负责地方治安;长子马锡武任甘肃省东路交通司令、保安副司令,这对壮大哲派势力大有好处。

(四)深思熟虑,发展经济

马元章认识到,若要宗教发达,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作后盾不可,否则,是难以长久立足的。他接受马明心因家无斗米,贫穷如洗而受花寺教主马来迟的欺压,以至遭杀身之祸的教训,在他继承、复兴哲派教业中,极为注重发展个人经济力量。马元章、马元超、马进西在世时除了办理教业以外,还兼营规模较大的农业、牧业、朴业、商业。尤其设“义兴德”商号一处,资本达30万白洋。张、龙二镇有铺面百间,开设皮行布店各一处。还经常派人到陕西、宁夏、青海、成都、重庆、京、津、沪、汉等各大城市经商。由于他们拥有雄厚的资产,所以,发展教务就有了经济基础。

四、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的现状

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尤其通过一九五八年进行的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后,哲赫忍耶门宦中过去的旧制度改变了,宗教封建特权废止了,它只作为伊斯兰教中一个教派存在和进行活动。但当时因“左”的路线影响,在反封建斗争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中,犯了扩大化错误,出现了所谓“伊斯兰民主党”等冤假错案,伤害了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文化大革命”中,哲派的宗教活动和其它教派的宗教活动都一样被禁止。宣化岗拱北、南川道堂及不少清真寺被拆毁,造成了不良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贯彻,宗教活动场所得到了恢复。目前全县有二十四万二千余人,其中回民有十六万六千多人。这十六万六千多人分属哲赫忍耶、格底目、伊赫娃尼、色乃菲教派,哲派居多数,约占回民人口的五分之三。现有哲派清真寺二百四十一处,为全县清真寺总数的三分之二。

结语

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铸就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从马明心的创立到马元章的复兴,再到今天的繁荣景象,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宗教政策的不断完善,哲赫忍耶门宦在张家川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历史   张家川   回民   南川   宣化   教徒   清廷   同治   陕西   宗教   汴梁   太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