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媒体Scholarly Intelligence创始人、科睿唯安前分析师Christos Petrou近日撰文陈述了中国论文涌入世界的浩大声势,并对中国学术体系如何影响国际学界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知社编译其主要观点及数据分析,并引述相关评论意见,汇成本文。文章中的数据和观点,应当能反映国际学界及出版体系对中国学界的观察与态度。
无可阻挡的爆炸式增长
2015年,中国论文产出量仅占美国论文产出量的66%。然而,仅十年后,中国的论文产出量不仅完全超越了美国,还将悬殊的对比彻底扭转了过来:2024年美国的论文产出量仅占中国的61%。可见下图:
图1 中、美、欧论文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Scimago
中国的论文年产量从2015年的46.4万篇猛增至2024年的121.6万篇,年均增长率高达11.3%,而美国在同样的十年内论文产量仅从70.9万篇增长至74.4万篇,年均增长率仅为0.5%。不仅美国如此,对于大多数科研生态体系高度成熟的国家而言,其论文产出量似乎都抵达了一个发展瓶颈,数值几乎保持不变。这种接近停滞的论文饱和状态,与中国论文飙升势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针对特定学科领域进行观察,中国论文更是展现出令人咋舌的统治力。在化学、材料科学、化工等多个领域,仅中国一国的论文产出,就超过了整个经合组织(OECD)所有成员国的论文总和。(见图2)OECD可是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33个国家囊括在内,这样的数据表现,让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宣称:在中国力图突破的那些学科领域,中国论文已经在数量上取得了压制性的优势。 Petrou写道:“我们理应对‘中国又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新闻报以习惯态度,这些进展诸如,用于电动汽车的长效电池、对西方模型表现出明显成本优势的AI以及开发出与西方顶尖水平相媲美的喷气式战斗机。”
中国论文,正在像浪潮一样涌入世界。
图2 中国论文与经合组织诸国在特定学科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对比,数据大于100%的,说明中国论文在该领域的论文发表量超过全经合组织的总和
数据来源:Scimago
在中国论文冲击下的国际学界
大多数意见认为,中国论文的大幅增长是给世界的一份馈赠。对于西方的学术出版巨头而言,出版规模举足轻重的中国论文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无论是开放获取还是订阅形式,论文永远都是学术界的“流通货币”。论文源源不断地产出,出版商们则一面向论文作者收取海量版面费,一面也向订阅机构赚取订阅费用,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倒山倾海而来的论文,却给期刊编辑与审稿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早有研究表明,仅2020年一年,全球同行评议专家花费在审稿上的时间就超过1亿小时。若将这些科学家付出在审稿上的时间折算为薪酬,其价值将高达数十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论文发表量早已超出了审稿人以及同行评议体系所能负荷的极限。(论文井喷,无人审稿,谁解同行评议之难?)
学术出版体系超负荷运转的一个主要征兆是论文接受速度的下降。Petrou对16家主要出版商所接收的800万篇论文进行了时间统计,发现:出版商们如今的论文接受速度是自2011年以来最慢的,与2014年的接受速度比起来平均慢了9天。(见图3)大多数出版商接受论文所耗费的天数,都比几年前增长了数天至一个月。(见图4)
图3 出版商的评议-接受时长变化情况。其中2020年接受时长的降低是因为疫情原因,特别开放了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
数据来源:Scholarly Intelligence
图4 出版商论文接受所耗费的天数(将2021上半年与2024下半年进行对比),红色条柱说明耗费天数边长,绿色条柱说明耗费时间减短。可见,大多数出版商接受论文所耗费的天数延长了2-27天不等。
数据来源:Scholarly Intelligence
Petrou认为,论文出版变慢,正是中国论文的增长引发的“蝴蝶效应”。他说:“首先,论文涌入致使西方编辑和审稿人的负荷超出了合理范围。其次,伴随而来的学术不端现象的激增,迫使出版商引入更多编辑审查环节,令本就堪忧的效率雪上加霜。” Petrou举出了Wiley旗下出版商Hindawi作为例子。Hindawi是一个开放期刊出版商,由于同行评议环节出现严重问题,导致大量灌水论文进入其期刊,因此被学界视作“掠夺性出版商”。Petrou称,Hindawi的大量学术不端丑闻爆出后不久,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的论文接受速度明显放缓,这显然是编辑追加额外评审环节的结果。
高产却低质?关于学术不端的质疑
国际学界,包括Petrou在内,在肯定中国论文数量成就的同时,却对中国论文的质量抱有怀疑。Petrou统计对比了中国论文和经合组织诸国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撤稿情况。(见图5)可见,经合组织诸国的撤稿率相对稳定,而中国出版物的撤稿率则在2020年后明显攀升,其中2023年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1.12%。
图5 从2015年至2024年中国和经合组织诸国的年度撤稿率对比(每万篇出版物中的撤稿数量,其中基准出版物数量定为前三年的平均出版数量)
数据来源:Scimago 、Retraction Watch
不过,中国论文的撤稿情况也根据所在的学科领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Petrou指出,医学领域是重灾区。一些医学领域中,超过1%的中国论文最终被撤稿。但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领域,虽然中国论文的出版量同样可观,但其撤稿率却很低,比如化学领域每一万篇论文中仅有4篇撤稿。(见图6)
图6 2021至2024三年间中国各学科领域的撤稿率情况,其中基准出版量定为三年的平均出版数量
数据来源:Scimago、Retraction Watch
与中国论文的庞大规模不相称的是,来自中国的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却很少。比如,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编辑委员会的占比少得可怜。数据显示(见图7),在抽样的16种期刊(跨出版集团的综合性大型STEM期刊)中,中国论文的占比远超中国编辑在对应刊物编辑委员会中所占的比例。在超过半数的期刊里,中国论文的占比是中国编辑占比的三倍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研究人员在向国际学界贡献出大量论文的同时,在出版环节(期刊编辑、同行评议)的代表性却严重不足。这揭示出中国学界在迈向世界时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急速膨胀的研究产出规模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学术出版体系构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研究人员却在编辑、评审等重要学术交流环节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缺席。可以说,中国学界的一条腿已经无可争议地迈向了世界,而另一条腿却仍未找到落脚之处。
图7 部分期刊中中国论文的占比与其编辑委员会中中国研究人员的占比
数据来源:各出版商网站、OpenAlex
对此,Petrou委婉地提示道:“开放平台给中国编辑和审稿人之所以未被选为首选策略,可能是担心中国研究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可能形成三角闭环,从而增加学术不端的风险。对此我并不认同,但必须承认该策略在理性层面具有务实考量——尤其在高风险的医学领域。” 他进一步申述道:中国在打击科研不端行为方面仍面临艰巨的挑战。中国应努力证明,其所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只是一种有待解决的合理缺陷,而非制度所造就的根本特征。除非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否则中国研究人员将难以被吸纳进国际出版的生态体系。
Petrou的矛盾态度值得玩味。他在明知鼓吹“中国研究者、编辑、审稿人可能存在三角闭环”这种说法可能涉嫌种族歧视的情况下,但仍然暧昧地承认“该策略在理性层面具有务实考量”,甚至进一步暗示中国的学术不端现象可能来自于学术界之外的制度因素。他的态度显然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学界与出版界对于中国研究人员的某种不信任。
一些评论意见明确反对Petrou的这种看法。反对意见称:即便存在撤稿率的差距情况,也不能说明西方国家就在“学术诚信方面比中国更有道德”。长期以来,显而易见的是,许多西方国家在处理自身的研究不端行为时,实际上面临着重大困难。许多相当简单的调查却推进迟缓,执行学术不端监控与揭发的内部框架十分脆弱,交织的利益关系网给处理不端行为带来极大阻力。
有人为中国学界辩护称:“当中国的科研体系以如此速度和规模发展时,诚信等相关问题更加凸显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问题并非一国独有,它们普遍存在于全球科研生态中,只是体量越大问题越显性化。据我观察,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包括政策改革、监督机制和相关技术研发。比起划清界限,我认为最具建设性的路径是开展跨国合作:通过共同完善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工具和标准来应对挑战。” “让更多中国研究人员参与到出版体系中,一定是未来的最佳选择。只是这并非朝夕可毕之功。”
全速前进,不踩刹车
Petrou判断,未来几年中国的论文产量仍将快速增长。其年增长率或许会低于10%,但每年的绝对增长数量仍然会极其可观。他提出了中国论文产量增长的“三驾马车”:(1) 中国GDP的预期增长; (2) 中国科研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3) 全职研究人员的平均论文产量的不断增长。
中国目前研究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6%,相较于美国的3.6%,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与美国大刀削砍研究经费的态度不同,中国仍有相当地决心提高研究支出的GDP占比。这保障了“三驾马车”的前两点。至于第三点,可以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FTE) 来判断。FTE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究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也就是说,FTE衡量了研究人员的时间投入情况,再用其论文产出数量比上FTE,则可统计出全职研究人员的论文产出效率。(见图8)
图8 2015-2022年中国与其他科研强国每研究人员全时当量(FTE)所产出的论文数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Scimago
目前,一众发达国家的全职研究人员的论文产出效率都出现下滑,只有中国仍然出于稳定上升阶段。由此看来,中国论文的规模成长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强劲势头。用Petrou的话说就是:“油门一轰到底,不踩刹车。”
一些评论者附和Petrou的意见,甚至进一步声称中文将与英文争夺学术出版霸权。他说:“我注意到,在我的领域,来自中国论文的比例极高,而且写得非常好,全然超越了我在本世纪初读到的那些中国论文。显然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重大进步。不完美,但并不比西方论文差。我预测,英语在未来不久将被中文取代,成为科学的主流语言。当然,两种语言的论文会共存,但要想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你不可能不参考中文论文。这正是我现在在所做的(感谢谷歌翻译)。这就像一百年前,法语或德语被英语取代一样。亲爱的英语同胞们(美国/英国),准备好失去你们的霸权吧。”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5/07/08/guest-post-how-the-growth-of-chinese-research-is-bringing-western-publishing-to-breaking-point/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