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配件赛道,从来都是“用户头疼、企业难活”的典型,用户面对五花八门的接口、协议,选根数据线都要查半天参数,怕不兼容、怕伤设备。
但偏偏有这么一家企业,从一根数据线起家,不仅让用户养成了“买配件先看它”的习惯,还在2024年7月26日敲开了创业板的大门。
上市首日,绿联科技(股票代码:301606)的收盘价达45.55元/股,涨幅114.76%,总市值直逼189亿元,2023年,它更是交出了48.03亿元营收、3.88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
在消费电子配件的“双难困局”里,绿联到底找到了什么破局密码?它的成长路径,又能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哪些思考?
绿联的故事要从21世纪初珠三角的“代工狂欢”说起。那时的珠三角,是全球电子配件的“世界工厂”,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显而易见:一根出厂价8元的数据线,品牌方贴标后能卖50元,代工企业却只能分到微薄利润;更要命的是,订单全看品牌方脸色。
绿联创始人张清森恰恰看透了代工模式的死穴,2012年绿联成立时,他没急着“allin”自有品牌,而是走了一步“稳棋”,一边继续接代工订单维持现金流,一边悄悄打磨自有品牌“uGreen”。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两次行业转折,成了绿联破局的关键。
第一次是“代工企业的集体觉醒”,当时越来越多珠三角代工企业意识到靠贴牌活不下去,开始尝试做自有品牌。
绿联的“双轨并行”策略,刚好避开了激进转型的坑:代工赚的钱,成了自有品牌的“启动资金”;代工积累的供应链经验,又为自有品牌的产品品质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是“电商全球化的爆发”,2014年,绿联果断抓住这个机会,全面启动“uGreen”全球布局:国内入驻天猫、京东,海外扎根亚马逊、速卖通。
这一步先发优势,让它的全球化成果在后来逐渐显现:2023年,绿联境外营收达24.2亿元,占总收入的50.39%,首次超过国内市场。
2024年境外收入进一步增至35.44亿元,同比增长46.46%,占比提升至57.47%,真正实现了“从深圳品牌到全球品牌”的跨越。
消费电子配件赛道,品牌多如牛毛,为什么绿联能脱颖而出?
答案其实很简单:它没执着于“发明黑科技”,而是把“用户最头疼的事”解决得比谁都好,还靠一套“良性循环”把优势越滚越大。
首先是“技术跟着用户需求走”,绿联不做“第一个研发技术”的人,却做“第一个把技术变成好用产品”的人。
比如2017年,苹果iPhone8系列把USBPD快充变成标配,市场一下子乱了。
绿联很快拿下苹果MFi认证,2019年3月推出适配PD快充的配件,价格只要原厂的一半,一下子填补了市场空白。
后来氮化镓技术出来,绿联又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品牌,2020年5月,它推出首款65W氮化镓充电器,解决了传统大功率充电器“又大又重”的痛点。
支撑这种节奏的,是绿联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3.04亿元,同比增长40.87%。
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获得境内外专利权1821项,其中更包括22项含金量极高的发明专利,涵盖充电协议、散热结构等关键领域。
更关键的是绿联构建的“增长飞轮”,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第一个环节是“规模降成本,低价吸用户”,根据2024年数据,充电类产品贡献了38.08% 的营收,传输类产品占 28.40% ,两大主力品类形成了明确的规模优势。
凭借全球海量销量,绿联从上游拿原材料的价格比小品牌低10%-15%,自然能定出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第二个环节是“用户反馈改产品,好产品攒口碑”,线上卖货的好处,就是能直接听到用户的声音。
绿联有专门的团队每天分析电商评论,这种“用户直连制造”的模式,让其产品返修率维持在极低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好用的产品自然有好口碑,口碑又能带来新销量。
第三个环节是“信任促复购,复购扩品类”,当用户买了绿联的数据线觉得好用,下次买充电器、扩展坞,甚至NAS私有云时,会优先选绿联。
绿联的用户复购率据称达到3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从单一品类到全品类”的延伸,让绿联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越来越高。
虽然绿联已经成了上市公司,但189亿市值的背后,还有三道难跨的坎,这些坎也是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从“活得好”到“活得久”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道坎是“产品线太多,管理跟不上”,现在绿联的产品SKU多到上万个。
海量SKU意味着库存管理、研发协同、售后保障的难度指数级上升,如何平衡“品类广度”与“管理精度”,是它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道坎是“太依赖电商平台,风险难控”,绿联的主要销量来自天猫、京东、亚马逊,2023年后境外收入超50%依赖亚马逊等跨境平台。
这些平台的规则一旦变了,都可能直接影响业绩,绿联现在开始铺线下渠道,就是想分散风险,但线下的租金、人工成本高,怎么平衡线上“性价比”和线下“体验感”,还是个待解的难题。
第三道坎是“从‘性价比’到‘品牌溢价’,难突破”,过去用户买绿联,是因为“好用不贵”,但要想赚更多钱,光靠性价比远远不够,得让用户愿意为“品牌”多花钱。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业务线的品控挑战,例如绿联在2024年大力推广其NAS产品时,就曾因新款设备软件优化不足而出现重大品控问题,导致大量用户投诉和产品下架。
绿联的成长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像是中国制造从“代工”到“品牌”的缩影,从它的路径里,能提炼出三个对中小企业很有用的启示。
在混乱的行业里,“解决用户麻烦”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消费电子配件的接口、协议五花八门,用户最缺的是“确定性”,绿联的“全兼容+安全认证”,刚好给了用户这种“确定性”。
对企业来说,与其在低价里内卷,不如想想用户最头疼的是什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自然能留住用户。
性价比的核心是“规模和效率”,不是“偷工减料”,绿联的低价是靠充电、传输品类巨大的营收占比形成规模优势,是靠全球供应链议价权降低成本,是靠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效率。
中小企业要“先扎稳根,再慢慢长大”,绿联不是一开始就做全品类,而是先把充电、传输两大品类做透,建立用户信任后再扩展,不是一开始就放弃代工,而是靠代工养品牌。
绿联的崛起不是偶然,它踩中了代工转型、电商全球化的风口,又用“用户省心”的策略抓住了需求。
但未来的路比过去更难,从“卖硬件”到“卖服务”,从“性价比”到“品牌溢价”,每一步都需要耐心。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绿联已经给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范本:哪怕是一根小小的数据线,只要找准方向、持续深耕,也能走出一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突围之路。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