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钪赋能二氧化钛:光解水制氢技术迎来效率革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在光催化制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稀土元素“钪”改性二氧化钛(TiO₂),将紫外光驱动的水分解效率提升15倍,相关成果于4月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这一创新为太阳能直接制氢技术迈向工业化奠定了关键基础。

传统TiO₂材料因光吸收范围窄、电荷分离效率低,紫外光利用率不足2%,长期制约该技术发展。科研团队通过原子级掺杂技术,将钪离子精准嵌入TiO₂晶格,不仅修复了材料内部的原子缺陷,还重构了表面结构,形成高效电荷分离通道。实验显示,改性后的材料紫外光利用率跃升至30%以上,1平方米光催化板日均产氢约10升,较传统材料提升15倍,创下该体系效率新纪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从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化应用仍需跨越三大挑战:

其一,可见光响应待突破。当前技术依赖紫外光(占太阳光谱5%),而可见光占比达43%,传统TiO₂对可见光利用率不足5%,需通过能带调控等手段将可见光效率提升至10%以上,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其二,成本与稳定性考验。稀土钪的稀缺性推高材料成本(当前钪金属价格超2000美元/千克),且催化剂需在自然环境中稳定运行5000小时以上(目前实验室寿命未达工业级标准)。

其三,规模化生产瓶颈。以现有效率测算,制氢成本仍高于光伏电解水技术,需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升级,将单位面积产氢量提升至100升/天以上,才能接近商业化经济性(国际目标:氢气成本<2美元/千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挑战艰巨,该技术展现出明确的产业化前景:通过钪掺杂策略,科研团队已打开高效光催化材料设计的新思路,后续可结合钙钛矿等可见光响应材料进一步提升效率。随着我国稀土资源开发与材料工程的深度融合,“阳光制氢”技术有望在10年内实现工业化,为全球绿色氢能体系提供“中国方案”。从实验室的突破性数据到未来的规模化应用,这束“光能转化”的科技之光,正照亮氢能革命的新征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晶格   效率   紫外光   可见光   电荷   高效   技术   稀土   利用率   成本   材料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