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踏入中国市场一步?我国下达“逐客令”,三星绝望:放过我们

今年3月,三星董事长李在镕再次现身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西安工厂的升级计划,甚至不惜提出投资5亿美元引入国产设备,试图换取一线生机。

就在几个月前,三星还在美国宣传其得州泰勒工厂项目,计划投下170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先进的芯片生产基地。如今却不得不低头恳求中国市场重新接纳。从全球巨头到门外求助,这样的反差令人唏嘘。中国为什么会下达“逐客令”?三星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2013年,三星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份额逼近30%。那是它最风光的时刻,靠着Galaxy系列的强势出货,牢牢掌握着城市用户的心。西安的存储芯片厂月产能20万片晶圆,占了全球NAND市场40%的份额。本地物流、供应链顺畅,三星赚得盆满钵满。

一切的转变,始于2016年的一场危机。Galaxy Note 7全球召回计划,唯独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三星的解释是国行版用的是不同电池。可消费者不买账,这种区别对待被视作赤裸裸的傲慢。信任从这一刻开始崩塌。

2019年,三星开始战略转向。面对全球产业链的不确定性,它选择靠向美国,主动加入“芯片四方联盟”,与中国科技企业切割,断供华为高端芯片和面板。三星试图用这种方式换取美国的技术准入和市场资源。

2022年11月,李在镕公开力挺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宣布将在得州泰勒建厂,投入170亿美元。这个决定被外界解读为彻底选边站队。

美国的动作没有停。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出台出口新规,禁止向中国出口128层以上的NAND制造设备。虽然西安工厂获得一年豁免,但设备升级被迫暂停,产线有20%处于闲置状态。三星也从此与中国市场的深度合作拉开距离。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停下脚步。2022年底,长江存储启动Xtacking 3.0架构,核心目标是用全国产设备打通制程。2023年2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反而倒逼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突破。

2023年8月,长江存储宣布128层QLC NAND闪存量产,与中芯国际、上海微电子、北方华创等本土企业合作,构建起完全自主的产业链。

就在三星还在得州工地为环保审批发愁时,中国的新技术已经悄然铺开。

就在7月,美国撤销了三星中国工厂的VEU豁免权,先进工具进口彻底被封死。西安工厂两条最先进产线停摆,产能利用率跌至60%。手机业务更惨,份额从1.8%跌到0.7%。库存堆积3000万片晶圆,利润贡献从过去的主力跌到全球不足35%。

三星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2024年3月起,李在镕连续多次访华,提出使用国产设备、提升本地化率,希望能推动西安工厂升级286层V-NAND。

但这一次,中国的规则已经改了。《半导体产业促进条例》明确提出,外资企业本地化率需超70%,核心技术必须落地,这是三星一直回避的红线。

中国不是不欢迎合作,而是要公平的合作。2024年9月,长江存储推出232层Xtacking 4.0技术,位密度达到14.6 Gb/mm²,写入性能大幅提升。高端SSD产品中,甚至开始悄悄采用国产芯片。

与此同时,三星在美国的得州工厂麻烦不断。环保评估拖延4个月,工人短缺、成本超支15亿美元,试产时间一再延后至2026年。64亿美元补贴最终只到账20亿,还要求技术换取。

三星发现,自己迎合的“盟友”,比任何人都更精明。2025年第一季度,三星在中国市场份额稳定在0.7%,西安工厂对全球利润的贡献继续下滑。申请新增产能的审批延迟数月,仅获批部分试产。

同年,长江存储实现294层NAND稳定出货,性能提升50%,功耗降低25%,目标占全球市场15%。中国本土供应链占比持续上升,国产替代进程进入“性能赶超+成本优势”双重驱动阶段。三星再想重新进入,谈何容易?

2025年,中国升级产业政策,进一步强调“关键技术必须落地本地”。外资企业想升级产能,必须同时完成技术转让与本地化要求。三星的申请,一再被卡在这些“实质性”问题上。

手机端的推广也难有起色。尽管三星推出了W26与S25 Ultra,AI功能亮眼,但影像与续航优化仍旧不够贴近中国用户,售价偏高,市场反响平平。

折叠屏市场更是被国产品牌全面重塑。三星全球份额从14.5%跌至3%,Z Fold7销量目标下调至200万台,全球销量缩水40%。S系列体验店开得再多,也换不回当初的信任。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中国造船业拿下全球70%的新订单,韩国只剩下17%。芯片、新能源、面板、汽车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实现全面反超。

三星的“全球化分工体系”正在被中国构建的“内循环+全链条自给”所替代。2024年第三季度,三星存储业务亏损4600亿韩元,库存率高达265.7%。李在镕在内部会议中承认,转折期已到,高管需全力以赴。

对华出口虽然同比增长53.9%,达到64.9万亿韩元,但订单结构与利润质量并未同步改善。三星的再三求情,并没有换来中国市场的重新打开。不是中国不给机会,而是三星自己一次次选择站在了对立面。

2025年,全球半导体进入寒潮期。三星全球市场份额从19%降至17%,HBM产品节奏落后海力士半年。李在镕启动半导体重组,投入10万亿韩元追赶HBM3E,库存压力却仍未缓解。

与之对比的是,中国2025年目标自给率90%,国产设备撑起整个产线,供应链本土化程度大幅提高。产业链已经重构,市场也已有新主角。三星再想回头,已不再拥有特权。

不准踏入中国市场一步”,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纸写满真相的决定。中国市场的大门一直开着,但只为真诚合作者敞开。

三星的困境,是对中国市场误判的结果。曾经高高在上,转身去迎合美国,如今求助无门。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拥有选择权。真正的“逐客令”,不是哪国下的,而是市场共同作出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科技   三星   逐客令   中国市场   绝望   我国   中国   美国   全球   西安   工厂   芯片   长江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