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3小时后,遗体被解剖,多个内脏器官上均发现有癌细胞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76年1月8日下午1时,北京医院太平间内发生了一件震撼医学界的事情。

当韩宗琦副院长的手术刀划开那具瘦弱的遗体时,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坚强意志的认知。

一次例行检查引发的"地震"

1972年5月1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周一上午。

保健医生张佐良按例为周恩来做每月尿液检查,显微镜下,红细胞数量异常偏高,张佐良皱起眉头,重新调整焦距,再次观察。

结果没有改变。

5月18日,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吴阶平、虞颂庭、熊汝成、于惠元、吴德诚五位专家围坐在会诊室内。检验报告摊在桌上,诊断结果异常清晰,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如同晴天霹雳,吴阶平的手微微颤抖,他见过太多癌症患者,深知这种疾病的凶险。更让他揪心的是,这个病人已经74岁,心脏功能本就不佳。

专家组立即上报病情,建议尽快手术。

回复来得很快,保密,不告知本人,不检查,不开刀。

1973年1月13日凌晨3点,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从睡梦中惊醒,下腹传来剧烈疼痛,便血如注,邓颖超被惊醒,看到丈夫脸色苍白如纸。

"没事,可能是工作太累了。"周恩来强撑着说。

血尿持续了两个月,直到3月10日,周恩来才被"说服"去玉泉山做第一次膀胱镜检查。

电灼术很成功,肿瘤直径只有0.5公分,呈绒毛状,很表浅,术后几天,尿色完全清澈透明。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10月下旬,噩梦重来,全程血尿再次出现,恶性肿瘤复发。

检验报告显示:膀胱内发现脱落的乳头状癌组织块,这意味着肿瘤生长加快,癌组织坏死脱落,很可能已经发生转移。

医疗组急了,他们向政治局四人小组紧急汇报,请求立即安排手术。

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不急,再等等。

1974年3月,周恩来每天便血达到100多毫升,相当于每三天流失一袋献血量的血液,任何一个普通人,早就虚脱倒下了。

周恩来照常工作。

1974年1月到5月,工作12-14小时9天,14-18小时74天,19-23小时38天,连续24小时工作5天。 只有13天的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内。

75天中,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

这就是一个身患绝症、每天大量失血的74岁老人的工作强度。

手术台上的顽强与绝望

1974年6月1日上午8点30分,305医院手术室。

周恩来被推进手术室时,体重已经从130斤降到了61斤,瘦得皮包骨头,几乎认不出人形。

第一次膀胱癌切除手术历时4个小时,手术很成功,血尿很快消失,伤口愈合良好。

医疗组成员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笑容只持续了两个月。

8月7日,尿血再次增加,诊断结果癌症转移。

8月10日,第二次大手术。

1975年2月4日,膀胱镜检查发现四处肿瘤,立即电烧处理,病情依然不稳定,几乎每天便血。

3月6日和18日,肠胃检查发现大肠内接近肝部有一个核桃大的肿瘤。

结肠癌。

两种癌症同时在一个人身上爆发,这在医学上极为罕见,医疗组由最初的几个人扩大到几十人,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奇迹。

3月26日,第三次大手术。

手术持续8个小时,医生切开肠腔,发现3个凸起的癌瘤,最大的呈菜花状,直径3厘米。

手术分两步,先做右半结肠切除,再做膀胱癌电灼术。

手术成功了,人却更虚弱了。

6月16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信汇报病情:"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

61斤,这个数字,连护士都不忍心记录。

生命倒计时中的最后坚守

1975年8月下旬,一个普通的下午。

吴阶平例行检查时,手指触摸到周恩来下腹部一个鸡蛋大小的硬块。

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检验报告证实了最坏的猜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并存,鳞癌恶性程度极高,扩散速度惊人。

9月7日,周恩来最后一次会见外宾,罗马尼亚代表团成员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

"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周恩来平静地说,"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

9月20日,第四次大手术前。

周恩来要来1972年关于"伍豪启事"问题的报告录音记录稿,用颤抖的手签上名字,注明:"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九、二十。"

推进手术室时,周恩来突然大声喊道:"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

声音在走廊里回荡,所有人都愣住了。

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当医生打开腹腔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沉默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几乎每个重要器官都有转移病灶。

无法医治了。

10月24日,第五次手术,这次手术后,周恩来再也没有从病床上站起来。

12月中下旬,病势危重,靠鼻饲、输液、输血维系生命,时常昏睡不醒。

清醒时,他会和邓颖超低声吟唱《国际歌》。

1976年1月1日,生命垂危,长时间昏睡,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肠道无法蠕动,腹部明显鼓胀,疼痛难耐。

1月5日凌晨,最后一次手术结肠造瘘术,在左下腹开口,清除肠道残渣。

这是第14次手术,也是最后一次。

1月7日晚11时,周恩来微睁双眼,认出了面前的吴阶平。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解剖台上的医学震撼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

心电图显示为一条直线。

所有抢救都结束了。

中午,灵车从305医院北门驶出,直奔北京医院,太平间内,医护人员分为两路,一路准备寿衣和骨灰盒,一路准备遗体解剖。

解剖,是周恩来生前的遗愿。

他曾对医务人员说:"现在对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

下午1时,北京医院太平间。

韩宗琦副院长站在解剖台前,双手微微颤抖,作为主刀医生,他见过无数遗体,从未如此紧张过。

慢慢掀开白色被单,周恩来消瘦的面容和腹部几处手术疤痕暴露在灯光下,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低下了头。

解剖从腹腔开始。

韩宗琦的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腹壁,当腹腔完全打开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肝脏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肿瘤结节,这些结节呈现典型的转移性癌症特征,有的如蚕豆大小,有的如核桃般大。

胰腺、脾脏,都被癌细胞严重侵犯。

继续检查胸腔,肺部存在多处转移性病灶, 这解释了为什么生命最后阶段,周恩来会出现持续的呼吸困难。

膀胱壁已经被肿瘤组织严重侵蚀,从1972年首次发现到1976年逝世,短短四年间,癌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

在显微镜下,病理切片显示,癌细胞已经深入侵犯了多个器官的组织结构。

韩宗琦放下手术刀,摘下口罩。"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 他的声音颤抖着,"我从没见过一个人身体里有这么多肿瘤还能坚持工作的。"

在场的医护人员再也控制不住,纷纷哭出声来。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周恩来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全身多处器官的癌细胞转移,意味着剧烈的疼痛每分每秒都在折磨着他。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主持会议,接待外宾,批阅文件。

这种意志力,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

解剖持续了3个小时,每一个器官的检查,都在验证着同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在极度痛苦中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生命。

病理报告最终形成了厚厚一本资料,这些发现为医学界研究膀胱癌转移规律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韩宗琦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从医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解剖,不是因为技术难度,而是因为那种精神震撼。

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他用生命最后的贡献,为中国医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这场解剖的意义远超医学本身,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坚强,什么叫鞠躬尽瘁,什么叫生命的价值。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生命的最后旅程——周恩来在病中》(2016年2月19日发布)

四川省情网《周恩来逝世前后的日子》(2025年1月8日)

人民网《周恩来年谱(1949-1976)》相关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历史   癌细胞   遗体   内脏器官   周恩来   手术   小时   膀胱   生命   肿瘤   癌症   所有人   手术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