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总有种人,专跟“定义历史的强者”过不去。
而西摩・赫什就是这类狠人里的标杆,1970年靠线人爆料,把美军美莱大屠杀347名越南平民的真相掀了出来,比军方承认的数字翻了倍。
不仅如此,他后来又扒了水门事件、伊拉克情报造假的底,活成了美国权力层的“眼中钉”,2023年,86岁的赫什扔出又一颗“炸弹”,原来北溪管道爆炸不是意外,而是美国干的!
赫什表示,这事儿的难度,堪比1971年那起震惊世界的“常春藤钟声”行动,当年美军潜水员摸进鄂霍次克海,在苏联通信电缆上装了1.8米长的窃听器,悄摸听了十年情报。
可这次,美国要毁的不是情报线,是欧洲的能源命脉,是盟友间的信任。
2021年的冬天,大西洋两岸的两件事,正拧成一股让拜登政府头疼的绳。
一边是德国,默克尔在总理任上的最后一年,德国议会刚通过《数字化法案》,想靠监管国外平台给本土企业铺路。
可白宫眼里,德国还有件更“要命”的事,北溪2号管道眼看就要完工了,这条管道直通俄罗斯,一旦通气,欧洲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只会更深,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还怎么卖?
另一边是华盛顿的权力勾兑,拜登刚提名布林肯当国务卿,参议院听证会上,得克萨斯州参议员克鲁兹逮着布林肯死磕称“必须搞定北溪2号,不能让俄罗斯天然气掐住欧洲!”
可白宫的制裁手段试了一轮,管道还是快建好了,克鲁兹怒了,直接冻结了所有外交提名人任命,连国防法案都拖了几个月,逼着拜登下狠手。
转机似乎来得很巧,2021年10月,默克尔卸任,新总理朔尔茨上台,可这人没让白宫松口气。
美军刚从阿富汗撤军,朔尔茨就在布拉格演讲时跟着马克龙喊“欧洲自主外交”,还说要减少对美依赖,更麻烦的是,他大概率要接默克尔的班,把北溪项目做完。
这下白宫彻底坐不住了,拜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立即拉了个跨部门小组,中情局、国防部、财政部的人全凑齐了,凑这么多人就为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干掉北溪管道。
开会开到最后,问题聚焦成了一句话,给总统的方案,是“可撤销”的,还是“不可撤销”的,据赫什的线人说,沙利文当时拍了板称“总统要的是能彻底毁掉管道的计划!”
但在海底炸掉管道,不是炸鱼那么简单,不过美国早有经验,在50年前“常春藤钟声”的潜水员,就是在佛罗里达巴拿马城的海军潜水培训中心练出来的。
那地方专门教深海作业,当年能绕过苏联的水下探测网,现在对付波罗的海也有底气。
中情局局长伯恩斯立马成立特别工作组,拉来个熟悉巴拿马城潜水队的老手。
2021年底,方案雏形有了,派深海潜水员潜入波罗的海,给北溪管道装炸药,跟“常春藤钟声”的路数差不多。
不过对于此事的反对声也不少,找管道不难,难的是波罗的海围着一堆欧洲国家,要是被盟友抓了现行,外交就得炸锅,这些人其实是在等总统的态度,毕竟担责任的不是他们。
2022年2月7日,拜登在白宫见了朔尔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起北溪2号,他突然放话称,“我向你保证,我们绝对有办法让它不复存在。”
台下记者没听出火药味,可阁楼小组的人后背直冒冷汗,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备选方案,没想到总统敢公开放话。
中情局的高官们反倒松了口气,总统都这么说了,这计划就不算“秘密军事行动”了,能算“特种作战”。
美国法律规定,动用军队48小时内得通知国会,但特种作战不用,至于算不算“特种作战”,总统说了算。
要在欧洲眼皮子底下装炸药,那必须得找个掩护,2022年6月5日的“波罗的海行动”北约演习,成了最好的幌子。
14个成员国、47艘舰船,在美国第六舰队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进波罗的海,没人会注意到其中藏着的“幽灵”。
演习科目里多了个不起眼的项目,两组潜水员演练“布雷与排雷”,其中一组是美军潜水中心的特工,任务是在博恩霍尔姆岛附近装炸药。
可就在行动前几天,白宫却突然变卦,拜登犹豫了,但不是怕良心不安,是怕演习结束48小时就炸,太容易暴露,于是他下令,把延时起爆改成远程遥控,等他点头再炸。
特工们只能给炸药装了特殊装置,得接收到特定低频声波才会炸,可这玩意儿风险极大,波罗的海每天船来船往,噪音多,呆久了说不定会被误触发。
但总统的命令不敢违抗,6月17日演习结束,没人知道这片海里已经埋了“定时炸弹”。
三个月后,一架挪威P8侦察机飞过波罗的海,投下一枚声纳浮标,一串特殊的低频信号沉到海底,几个小时后,丹麦地质局的地震仪突然记下2.3级的震动。
北溪2号管道压力从10.5兆帕骤降到0.7兆帕,3亿立方米气体漏了出来,17小时后,北溪1号也炸了,三处泄漏在海面上冒起巨大气泡。
丹麦国防部长急冲冲去布鲁塞尔找北约秘书长,可他不知道,这正是美国和挪威情报部门联手干的。
爆炸后的几天,欧洲吵了一阵,然后就悄无声息了,德国、瑞典的调查含糊其辞,没人敢往美国身上扯,毕竟要靠美国的安全保护,要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可赫什没让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他拿着线人的爆料,一点点拼出真相,从阁楼里的秘密会议,到巴拿马城的潜水训练,再到北约演习里的伪装,最后是挪威侦察机的“致命信号”。
这事儿最狠的地方,不是炸了管道,是美国亲手砸了自己搭建的“盟友信任”。
当年“常春藤钟声”是偷对手的情报,现在是炸盟友的能源命脉,当年还藏着掖着,现在干完了连掩饰都懒得太用心。
拜登想要的“彻底解决”是做到了,可欧洲的“自主梦”碎了,盟友间的裂痕也露了出来。
赫什一辈子都在跟“强者定义历史”较劲,美莱大屠杀、水门事件、北溪爆炸,每次他都拿着证据说“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这次也一样,美国想把爆炸写成“意外”,想把欧洲绑在自己的能源战车上,但总有像赫什这样的人,会把那些被掩盖的细节扒出来。
多年后欧洲人回头看,或许会明白,2022年9月26日那天,炸掉的不只是几条管道,还有他们熟悉的世界。
而真相这东西,就算被压下去一时,总有一天会顺着那些裂缝冒出来,就像北溪管道漏出的天然气,藏不住的。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