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究竟是什么?

家究竟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爱的思考》中给出了答案: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滋养心灵的沃土。

走过人生半坡,愈发觉得一个温馨的港湾需要三重境界:整洁是基础,烟火是升华,书香是灵魂的栖息地。

诗人杨邪曾深陷居家困境。新居因孩子的降临变得狼藉不堪,鞋履散落,玩具遍地,待洗衣物堆积如山,他躲进书房寻求片刻安宁,却发现书斋同样杂乱无章。

夫妻间的争吵成了家常便饭,生活的品质在混乱中悄然流逝。他感叹道:房间一乱,人心就浮躁,家是能量场,环境杂乱,心境自然难以清明。丰子恺先生深谙此道,常与子女共同打理居所,女儿擦拭画案,儿子整理画册,他亲自清扫梁上蛛网,蚊帐破洞用绣花白布修补,窗棂裂缝贴上手绘剪纸,连开裂的藤椅都用旧报纸重新编织。

一个家庭的气象,往往藏在这些细微之处。窗明几净的背后,是生活态度的体现,更是处世心性的映照。

黄永玉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描绘的家庭聚餐场景令人动容:腊肉、血粑鸭、酸豆角摆满餐桌,家人围坐谈笑风生,年轻时总爱呼朋引伴在外热闹,如今才明白,再豪华的宴席也比不过家中那碗热粥的温度。

《舌尖上的中国》说得好:热气腾腾的餐桌,团圆的笑语,推杯换盏的温馨,才是中国人最踏实的幸福。齐慧娟回忆父亲齐良末时,总带着饭菜的香气,家境拮据时,父亲将普通白菜变出花样;经济好转后,他常把餐馆美味复刻回家中。他常说:吃的快乐能点燃对生活的热爱,柴米油盐的交响,锅碗瓢盆的碰撞,这些最朴素的声响,恰恰是家庭最温暖的底色。

梁实秋认为,一个正常的家庭,每个孩子该有书桌,主人该有书房。空间充裕可独辟一室,局促则在阳台角落置一桌一架即可,他强调读书氛围的重要。翻译家张谷若家中处处是书,常与女儿共读,他视心情选择读物:愤怒时读老庄,悲伤时品散文,焦躁时阅佛经。书籍成了他灵魂的避风港,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的成长印证了书香的力量,家境虽不富裕,母亲买书却从不吝啬。她在天文杂志中读到中子星的奥秘,科幻梦想就此萌芽。

古人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书架上的每一册,书桌前的每一次沉思,都在悄然滋养着家人,再华丽的装潢也会褪色,唯有书香能让家永远温润明亮。

家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宿。明窗净几让身体安居,柴米油盐让情感相依,书香盈室让心灵安定。守着这样的港湾,便握住了世间最实在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美文   书香   家庭   柴米油盐   灵魂   家境   书桌   雨果   餐桌   书房   明窗净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