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结合考古 秦始皇帝陵用「数位方舱」抢救兵马俑

▲西安秦始皇帝陵展出的兵马俑。 (图/记者陈冠宇摄)

记者陈冠宇/西安报道

近年来,科技技术已经融入陕西考古勘探、文物修复与活化展示当中,特别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位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效率与精准度,也为观众带来新的观展体验。

在兵马俑的保护性修复中,「数位方舱」的引入彻底改变抢救文物的时效。这个透明的玻璃房作为现场保护修复实验室,将以往陶俑残片从发掘现场运抵实验室的时间,从约6小时大幅压缩至1小时以内。舱内精准调控的温湿度环境,为文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为后续精细修复赢得黄金时间。

在数位方舱内,考古人员利用高精度雷射扫描技术,对每一块残片进行毫米级的3D数据采集。通过对大量残片的智慧配对和虚拟修复,大幅提升实体修复的效率和准确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兰德省提到,在保护修复过程中,通过资讯化的提取与建模,可以进一步对缺失的残片进行3D列印,将复合件暂时贴合到秦俑身上,等待日后找到原始残片再进行替换。

▲▼秦始皇帝陵用「数位方舱」抢救兵马俑。 (图/记者陈冠宇摄)

此外,高精度显微技术也在文物分析上另有用处。考古人员借助超景深显微镜等设备,清晰识别出两千多年前制陶工匠留下的指纹,通过对已修复的40多件陶俑上提取的100多枚指纹进行形态学分析和大数据比对,已初步勾勒出秦代工匠群体的轮廓,确认主力为成年男性,但也存在未成年人。

新科技同样应用到文物的陈列展示,例如,博物院采用全景拍摄技术,制作了超高精度的兵马俑坑数位模型,游客透过萤幕不仅能看清每一尊陶俑的面部细节、衣纹走向,还能切换不同视角观察坑内布局。

人工智慧(AI)技术的应用,则让「残缺」的文物得以重现,通过分析同时期陶俑的色彩、纹样,AI可精准复原彩绘陶俑的原始样貌,既避免了直接修复对文物的损伤,又让游客得以窥见秦代陶塑艺术。

▼秦始皇帝陵游客如织。 (图/记者陈冠宇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兵马俑   数位   科技   陶俑   文物   博物院   技术   记者   秦代   西安   秦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