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洪水猛兽?技术越来越进步,普通人却越来越“落后”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AI如何颠覆世界的时代,一位身处浪潮之巅的AI博主,却给出了一个看似背道而驰的建议。

他认为,如果你真心想在某个专业领域扎下根,成为真正的专家,那么请先放下AI,老老实实地用双手去练习1000个小时。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像是某种行为艺术,一个每天都在分享AI最新进展的人,为什么要劝别人“远离”自己最擅长的工具?

AI造不出你的灵魂

究竟是什么东西,是AI无法替代,也无法通过学习Prompt速成的?答案可能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又无比真实——“品味”。

在创作领域,这把尺子就是所谓的“内功”与“心法”。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它体现在对文字的语感、对逻辑的把控、对叙事节奏的调度,以及对热点话题的敏锐嗅觉上。对于一个画师来说,它则是对色彩的直觉、对构图的理解、对光影的运用和对风格的把握。

这些能力,AI无法凭空赋予你。你不可能指望AI告诉你,为什么将一个技术的定价策略与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联系起来,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些基于个人独特知识体系和生命经验的“连接”,正是创作中最宝贵的“灵魂印记”。它们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而非另一个人的根本原因。

别让AI毁了你的上限

那么,这把至关重要的“尺子”该如何打造?答案朴素得令人失望:没有捷径。它只能通过一个漫长、笨拙甚至充满失败的过程来建立,那就是亲自动手“做”。

这个过程可以被概括为一个“看、做、想”的循环。

首先是“看”,沉下心来,大量观摩领域内最优秀的作品。然后是“想”,反复琢磨这些作品好在哪里,如果是我来做,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

最关键的一步是“做”,是亲手去实践,去反复修改一个句子,去调整一个颜色,去敲下一行代码。

作者本人就是这条路最忠实的践行者。他曾是一名艺术生,经历过艺考的残酷洗礼,每天从早到晚,沉浸在高强度的素描、水粉和速写训练中。

进入大学后,又系统学习了三大构成、艺术史和美学理论。

为了磨炼技艺,他甚至在QQ空间进行过日更的设计练习。而在写作上,他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写下了超过500篇文章。

而正是这些看似“笨拙”的积累,才内化成了他如今的创作直觉和审美判断。

相比之下,AI时代催生了一个怪异的现象——“眼低手高”。AI的技术门槛极低,任何人都能通过简单的指令生成一幅看起来不错的画作或一段流畅的文字。

这给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但危险在于,当一个人连图层都没见过,却能“画”出复杂的图像时,他其实是用AI的品味替代了自己的品味。

AI拉高了创作的下限,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及格,但它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彻底摧毁一个人通往创作上限的阶梯。那1000小时的意义,正是在于让你在AI的平均审美固化你的眼界之前,先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审美体系。

结语

说到底,未来会被淘汰的,可能并不是那些“不会用AI的人”。真正危险的,是那些“只把AI当快捷键,自己脑子里却空空如也”的人。而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一定是那些拥有独特品味,并懂得如何利用AI将这种品味放大到极致的少数人。

AI这把刀太过锋利,如果你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功去驾驭它,就很容易被其反噬,最终沦为Prompt的奴隶,而非真正的大师。

所以,不妨听从这位AI博主的劝诫,先沉下心来,花足够的时间去打磨自己的那双“眼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那把“尺子”。

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特审美的“人”,再去学习如何驾驭AI这个强大的工具,成为一个接近“神”的存在。这条路看起来很慢,但或许,它才是通往未来最快的那条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科技   洪水猛兽   人工智能   落后   技术   尺子   独特   内功   笨拙   上限   心法   直觉   参与感   强大   灵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