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苹果客服关于“电池容量标准”的官方解释冲上热搜。起因是大量用户投诉iPhone 17系列续航缩水,实测容量与宣传不符。苹果官方回应称“电池容量标注的是额定值而非实际可用值”,并强调“电池健康度100%时实际容量可能低于标称值”。这一解释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激烈的声讨。
苹果客服在回复中详细解释:
这意味着,用户花万元买的新机,可能从开箱起就“天生残疾”。
数码博主 实测发现:
与苹果的模糊表述不同,安卓阵营普遍标注典型容量(实际可用值):
苹果将“额定容量”与“实际容量”区别对待,本质是玩文字游戏逃避责任。消费者购买时看到的只有“4870mAh”的诱人参数,却不知实际到手的可能是打了95折的残血版。当用户质问续航为何不如预期时,苹果轻飘飘一句“正常误差”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哪里是技术科普?分明是商业欺诈!
更讽刺的是,苹果的电池健康度计算以“实际初始容量”为基准。假设初始容量就比额定值低5%,当健康度显示90%时,实际缩水已达14.5%。这种算法让用户误以为“电池损耗可控”,却掩盖了出厂即虚标的真相。结合苹果“换电池费用涨至899元”的新闻,很难不怀疑这是逼用户换机或付费维修的连环套。
打脸的是,苹果在iPad产品线标注的却是实际可用容量。例如iPad Pro 2025标称的11500mAh,实测误差仅0.8%。同一家公司,对手机和平板采取不同标准,只能证明所谓的“额定容量”说辞,不过是针对手机用户的区别对待。
苹果的电池争议,暴露了科技巨头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消费者的傲慢——当“额定容量”成为免责声明,当“健康度算法”沦为数字游戏,用户手中的万元手机,不过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当健康度100%的手机都达不到宣传续航,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你的iPhone电池是否也“未老先衰”?你是否也曾因续航焦虑被迫携带充电宝?评论区说出你的经历。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