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30天的三伏在昨日画上了句号,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结束了。从现在到秋分,是自然界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随之调整,免疫力往往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症状频发,中风、心梗、脑梗发生率也会明显提高——
“出伏”后有“三防”
要点
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持续时间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整体上气温较高,比较闷热。
人们容易出现四肢乏力、头晕昏沉、口中黏腻等症状。从中医角度讲,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脾虚人群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要点
防“秋燥”伤人
“秋燥”是“出伏”后天气逐渐干燥,易伤肺阴,从而导致皮肤干燥、鼻咽干燥、咳嗽等症状经常出现。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可致肠道失润,诱发便秘。
要点
防“秋乏”扰人
人的身体经过夏天的消耗后,此时进入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容易产生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秋乏”。
若此时过食生冷,更易损伤脾阳,削弱卫外功能,增加感冒、泄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图片来源:千库网
“出伏”养生要点
01
饮食养生:滋阴润燥
可多吃百合、蜂蜜、梨、银耳、牛奶等;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如芹菜、萝卜等。
适量增加酸性食物摄入,如柠檬、山楂、乌梅、西红柿等,酸味可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兼可补益肝阴。
减少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等辛散食物的摄入,避免耗散肺气。
02
情志养生:静气平心
“出伏” 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悲伤易损伤肺气。推荐练习“呬字诀”:
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吸气;呼气时,舌尖放下,嘴唇微张,口型发“呬”(si,只做口型不发声),同时缓慢均匀地呼气,感受肺内浊气排出,重复6~9次。此法具有宣发肺气、清热润燥之效。
素材来源:千库网、稿定设计
03
饮水养生:少量多次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
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
可服用银耳百合羹:将银耳15克、百合20克、莲子30克、枸杞10克,加适量冰糖,文火炖至软烂。此方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尤宜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者食用。
04
睡眠养生:早睡早起
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遵循《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舒展肺气。相较夏季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素材来源:千库网、稿定设计
若长期睡眠不佳,可以尝试按压印堂穴。
印堂穴是督脉的一个要穴,属心属脑,一旦印堂发红就说明身体有问题,这就要安神。
方法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从印堂的位置依次螺旋状往上按摩。这种方法适用于晚上临睡前,自己按揉3~5分钟,可以让你睡得安稳。
还可以找一粒绿豆,用胶布贴在印堂穴上,这样就可以给印堂一个持续的压迫感,让你一晚好眠。
05
着装养生:避寒保暖
“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老年朋友。
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头颈、胸腹、腰背及关节部位。
入睡时建议穿着薄款长袖睡衣或加盖薄毯,以防脾胃阳气受寒邪侵袭。
06
起居养生:通风避病
“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
要注意勤通风,可选择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来源:养生中国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