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玩手机的经历,彻底扭转了我对孩子“手机瘾”的认知……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10天“深入虎穴”的经历,彻底扭转了我对“管”孩子“手机瘾”的认知……

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家长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找我求助。

这个孩子是个女孩,今年初二,性格比较内秀,和我一直很亲近,所以我决定先和她聊聊。

没想到,这一聊,我就和她“同流合污”了……

我被学生“带偏”了

有天下课,她窝在门口刷手机,我走过去,她回头,尴尬一笑:

“老师,我等我妈。没事干,正好刷会手机。”

“嗯,玩什么呢?”

“一款乙游。”

“?”

说着,她点开一堆游戏视频给我推荐了起来。

看她眼睛比奥特曼的光还亮,我蹦出一个想法:谈判成功的心法之一,就是和对方统一战线。

这不,为了靠近她,我下好游戏,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我俩终成好战友。

结果,还没来得及了解她为什么沉迷游戏,我自己先沉迷在手机里了!不可自拔!

这哪是游戏呀!这些男主,就是为我贴身定制的“杀猪盘”!长相、性格、三观,每一项都戳中了人到中年的我!

熬夜做任务算什么!要不是实在太穷,我都恨不得把仅剩的俩钢镚全都砸进游戏去!

但咱毕竟是见惯风浪的中年老母亲了,十天上头期一过,脑子的温度也降了下来。

这一冷静,就开始思考了,再顺便看了下我的其他学生日常爱玩的APP排行榜——

难怪《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早就明确指出:

除了学习,未成年网民在网上排名最靠前的活动是玩游戏、听音乐、看短视频、聊天。

具体到各个年龄段,基本偏好可被概括为‘小学生爱打游戏、初中生爱社交和网上聊天、高中生倾向于获取信息和社会化活动’。”

这哪是手机,这是精准戳中各年龄需求的精神食粮呀。

有了这次的同玩经历,我和学生也站在了“一头”。

这孩子虽然没完全冲我打开话匣子,但也越来越爱和我聊天了。

来时路……

不过最初,我只是简单地把她沉迷手机的原因,认为是手机满足,或者说迎合了她这个年龄段的情感需求。

比如她在和我分享游戏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强推的某个男主,会一再强调:

“他从来不会说否定我的话,也不会拒绝我,还会一直鼓励我。

只要我找,他就会一直在。”

所以我当时下意识的反应,是这孩子到青春期了,有了正常的情感需求,游戏人物又正好满足了她的需求,一拍即合,难免沉迷。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人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孩子在某个阶段,对某个人产生情感依赖,其实是一种把对方当作了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理想客体”。

简单说:

这个孩子用了一个“安全”的虚拟对象,来投射自己需要被爱和爱的情感需求。

但后来,和她、她妈妈接触得越多,我逐渐意识到,她沉迷手机的背后,还有一个完整的线性过程:

1、学龄前——

父母工作忙,家里老人孙辈多,她今天住东家,明天住西家,既缺乏深度陪伴,又缺乏安全感;

2、青春期前——

她自卑怯懦,长期被老师忽视,被同学霸凌(她在和我聊的时候,还会一再气愤地提到一年级的班长,每天跑操时都会狠狠踢她,还挑动其他同学孤立她的事),但这些苦恼,又无处诉说。

尤其是她父母后来又生了妹妹,每天耳提面命要她做好榜样,照顾好妹妹。

她还是个没被照顾好的孩子,但已经在被迫成长为大人;

3、青春期初期——

她学习成绩中等,课业突然变难,必然会有一些压力。

但这时候的她,没有获得任何来自父母的鼓励和安慰,或者说一点点对学习的客观分析。

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为了你辛苦打拼,你考这点成绩对得起谁?”“就你这个废物样,以后也不会有出息,我们也靠不上你。”

说真的,我觉得这孩子现在只是有点沉迷手机,没有太出格,已经很不错了。

更让我难过地,是这孩子向我一步步打开心扉的同时,她妈妈每次见我,还在离不开这几句话:

“现在的孩子就是吃得太多,打得太少了。”

“我就是太纵容她了!好吃好喝供着她,还不好好学习,天天玩游戏。”

我们不能绝对说孩子出现的问题,就一定和原生家庭有关,但孩子之所以如此的来时路,必然有父母错误教育方式留下的阴霾。

真相

虽然这个学生是个例,但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过“手机瘾”的问题。

而成瘾的原因,大差不差离不开这三个原因:

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手机满足了孩子的“被关注、被认同、被看见、好奇心”需求。

2、从社会学角度来说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重要他人”,如果父母的休闲方式中手机占大头,那孩子难免会有样学样;

而且当孩子有了“社交需求”后,为了与同伴合群,他们的休闲方式也会向手机靠拢。

3、从教育学角度来说

青春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主需求,他们会用一些“叛逆”的方式对抗父母,去争取自主权。

总而言之,手机成瘾的问题,很少仅因为某一个点,而是很多点共同指向了这个结果。

@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妈妈,她的大女儿在14岁时,拥有了第一部手机。

从那时候开始,她女儿的注意力,就完全被手机夺走了。

出门旅游,白天拿手机到处拍照,晚上熬夜剪视频,然后再分享到各平台。

她自己在高校工作,经常关注育儿文章,平时也算是那种讲道理的妈妈,但自从女儿打开手机大门后,她的世界就充满了“焦虑”。

她把记者引荐给她女儿,在她女儿口中,真相也一点点浮出:

“我很小就用电子设备了。上网课,看动画片,都得用。”

“我们班同学中有些人小学就有手机了,不能带学校,但他们建了班级群。”

“我上中学我妈才给我买手机,我一口气就下了十几个APP,微信和游戏当然也得下,我觉得这就像装修第一座属于自己的房间,很满足。”

“不过玩得久了,也就不像一开始那样,热衷扩列(加好友),互赞了。”

“现在嘛,对手机好友的筛选不会像最初那样盲目,会精选了。”

“不过有时候也觉得特别焦虑,一会儿不刷手机,就觉得自己会错过什么。而且现在感觉手机社交也跟做任务一样,让我挺有心理负担的。”

青春期的孩子,“社会脑”的发育非常重要。

他们不想被同龄人的“圈子”异化,但问题是,当他们真的融入其中后,内心深处的焦虑,其实并不会被稀释多少。

不尝试,永远是个诱惑;尝试了,又容易深陷其中。难解!

伪自律需求

在和我的学生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流,她拉我进了群。

其他孩子不知道我是谁,这也让我在群里“潜伏”的过程中,又看到了“手机瘾”的另一个角度——

有些青春期孩子,并没有那么大的自律追求!

事情是这样的,有天孩子们的话题拐到了最近的考试。

大家在群里七嘴八舌地吐槽:

“急急急!下周就要考试!我这会儿还玩手机,根本停不下来!”

“跪求大刀!脑子空空,已经试了锁机和禁用应用,没用,还是忍不住,我和我爸妈已经吵翻了!”

我下意识就要问句:

“那把手机交给父母,好好学习不就行了。”

但突然就停下了,因为这一幕,太熟悉了!

当年学生时代的我,不就是这样嘛——脑子想好好学,但就是控制不住看小说的手。

又想自律,又控制不住“堕落”。

两种不同的心态,来回摇摆了那么几年,得!一眨眼,成年了!后悔了!却悔之晚矣!

然后,就开始重复父母的命运——

一边懊悔自己当年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读书时间,一边在下班后又控制不住地刷短视频,另一边,还得苦口婆心劝孩子:

“不要再玩手机了,不然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有你后悔的。”

“我一天辛辛苦苦上班,挣钱那么不容易,就为了托举你,你一点不知道体谅我们的苦心。”

果然,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回旋镖……

你看,到最后,对于孩子的“手机瘾”这件事,我们可能还需要意识到这三件事:

1、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自律的狠人;

2、世俗价值体系中的优秀,不是所有孩子一定想要的追求;

3、父母有时候会用“理想化的自律期待”去要求孩子。

所以,区分清楚孩子沉迷手机,是因为内驱力不足、没有明确目标,还是我们在用理想化的自律标准来要求孩子,也很重要。


怎么办?

其实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手机瘾”的问题,讨论了很多年,但本质上,无论时代如何变,但驱动我们的底层真实需求从未变过。

想要解决孩子“手机瘾”的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

1、守好“失控”标准

一位知乎网友是家教老师,她说自己每次去学生家里,发现现在的孩子,除了手机,是真的没什么可玩的。

其实,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和我们当年看小说、玩游戏、扇卡片、翻花绳……本质上没什么过大差别,都不过是一种休闲方式。

而且手机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在满足现代孩子的某种需求。

所以,只要孩子没有出现这些“失控”情况:

比如,大部分时间完全依赖于手机,行为上难以戒断;情绪上被手机“绑架”,和家人甚至出现零交流状态;玩手机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身体健康。

其他时候,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守好底线,偶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2、别高估孩子的自控力,别低估父母的影响力

青春期孩子看外貌,是个小大人了;可多聊几句就知道,终究还是个孩子。

一味地严格管束孩子玩手机的事,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

而且在这个ai智能时代,完全禁止孩子去接触手机也是不现实的。

学者董成宇就曾分析过:

“一个不了解网络的孩子很难在变化中的世界立足,但在孩子接触网络的时候,必须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那怎么办?

我觉得可以参考他曾在中学给学生上“媒介素养课程”的方法,就很实用:

“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么发朋友圈,给他们提前讲怎么应对网络暴力。

把游戏成瘾的机制分析给孩子听。还可以和孩子们聊一聊为什么打游戏时时间过得飞快?

甚至,我会主动让孩子下载短视频,让他们,通过点击固定内容训练账号,来理解什么是信息茧房?理解什么是系统算法?”

一切的祛魅,来自于了解。

父母适当介入引导,孩子越了解网络,反而越会少出现沉迷行为。

3、别低估时间线的力量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的急功近利,只会打乱孩子成长的节奏。”

焦虑的大环境下,家长总是会被裹挟着内卷。

教育是长线的,孩子是自己的。

你越是希望通过催促、监督、管控、逼迫,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变更优秀,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而反观那些孩子长大后真正有出息的孩子的父母,他们会把教育的时间线拉长——

孩子偶尔的失控并不会让他们恐惧;

他们的内核都非常稳;

他们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身心发育的特点,每个阶段的真实需求,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需要及时去介入引导的?

他们不仅把孩子的当下养得很好,把时间线放长,他们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成就也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手机   认知   孩子   父母   需求   青春期   游戏   角度   学生   女儿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