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还是自欺欺人?美国无稀土磁体年产 4.5 吨,连中国零头都不够

一边宣称打破稀土垄断,一边产能连零头都不够。


美国Niron公司的无稀土磁体被吹成战略突破,实际年产量仅4.5吨,连中国稀土永磁单日产量的零头都不到!

这场摆脱卡脖子的梦,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自欺欺人?

为啥选铁-氮磁体

想弄明白美国为啥往这个方向使劲,得先搞清楚两个问题那就是为啥非要做无稀土磁体,还有为啥偏偏选铁-氮(IronNitride)。

原来,现在工业里最常用的强永磁体,是钕-铁-硼(NdFeB)合金,这玩意儿得用钕、镝、铽这些稀土元素。

但稀土提炼和做成合金的技术门槛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几乎承包了全球稀土的开采、分离和合金制造。

也就是说,就算其他国家有矿山,挖出来的稀土要提纯到高纯度、再做成合金,最后还是得拿到中国来加工。

但是现在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自动化这些重要领域,全靠稀土永磁体。

要是稀土供应出点问题,比如出口限制、价格被炒高,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

所以很多国家都想搞出一种不用稀土、性能又够强的新永磁体。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不用稀土还得性能好,这在材料科学里就是个难题。

好的磁性材料得同时满足能吸住强磁场、不容易退磁、不怕高温、耐得住腐蚀、硬度够、还得能大规模生产,想全满足特别难。

所以就盯上铁-氮

首先铁和氮在地球上到处都是,空气里就有氮,铁更是常见,在本地找原料很容易,不用依赖进口。

还有就是研究里发现,铁-氮里有一种叫Fe₁₆N₂的晶体结构,能产生很强的磁场,从理论上来说他的性能不错的,而且有足够的研究。

最后是制造方法能调。

跟其他替代材料相比,铁-氮的制造工艺相对灵活简单。

当然,铁-氮也不是没毛病,Fe₁₆N₂这种结构在高温下容易分解,想做成高密度的磁体也难,成分和结构稍微差一点就不行,小缺陷都会影响性能。


总的来说,美国选铁-氮这条道,是综合考虑了原料、理论性能和研究基础的结果。

而美国的这项技术是由一个华裔科学家王建平教授团队搞出来的。


美国背后的华裔科学家和他的公司

NironMagnetics是王建平创办的初创公司,总部在明尼苏达州,目标就是把铁-氮永磁体推向市场,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儿叫清洁地球磁体。

信息来源:2024-11-04《美国Niron Magnetics开始生产全球首个无稀土永磁体》


按媒体报道,Niron说他们的铁-氮磁体,比现在常用的非稀土磁体性能强不少。

比如《金融时报》就提过,他们宣称比现有磁体强了18%。

但具体跟哪种磁体比、在多少度下测的、磁体多大尺寸,这些细节都没说清楚。

此外Niron也拿到了不少投资,美国政府也给了支持。


官网显示,他们曾拿到5220万美元的税收抵免,专门用来搞无稀土永磁体的制造。

所以从技术转化、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到产业链合作,Niron确实有了起步的条件,但也就刚起步而已。

有报道说Niron的试验生产线,目标是一年产5吨,换算过来也就4.5吨;

信息来源:2025-01-13 《美国稀土公司产出首批烧结永磁体,将在2026年开始商业化生产》


但实际上是试生产阶段的目标,离真正批量生产还差得远。

吹得挺响,但难题不少

从公开信息看,Niron的铁-氮磁体被说得很厉害。

但实际上他们也有绕不开的难题。

铁-氮里的Fe₁₆N₂结构,温度一高就容易分解或者变样,这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下,磁性可能会变弱甚至退磁。

不少行业人士都指出,这种磁体超过某个温度,就满足不了关键领域的需求了。


实际生产中,很难保证每块磁体的微观结构、孔隙、杂质含量都达标,稍微差一点性能就不好了。

而且实验室研究也显示,用特殊方法做铁-氮磁体时,温度控制不好的胡,就会出现结构分解、密度不够、性能下降的问题。


从几克、几百克,到几千克、几吨、上万吨,这中间的技术门槛特别高。

尤其是做大块或者形状复杂的磁体时,内部应力、温度不均、环境控制都会导致缺陷。

更关键的是一致性问题。

每块磁体都得稳定达到设计性能,但铁-氮磁体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成功案例。

而且高速电机、航空航天、国防设备这些对磁体的要求特别高,得经得起高温、高应力,用得久、耐疲劳、不怕震动、抗腐蚀,还得知道用久了磁性会怎么衰减。

但现在公开资料里,几乎没有长期测试的数据,比如用几年后的性能变化、大量样品的可靠性验证,这些都没看到。


虽然公司和媒体老说有突破,但磁体的关键参数比如在学术圈或者第三方测试里都没怎么公开。

外界想判断它能不能真替代稀土磁体,根本没法拿到准确数据。

跟稀土磁体比,差距到底有多大?

想知道无稀土磁体短期内能不能替代,得先看看现在稀土磁体的规模和需求到底有多大。

根据市场估算,现在全球强稀土永磁体主要是钕-铁-硼的产量特别大。

而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加工国和制造国,占了全球大部分份额。

有报道说,全球每年强稀土永磁体的产量超过20万吨,而欧美、日本这些国家,自己的产能很少,大多靠进口或者跟海外厂商合作。

这么大的产量规模意味着,就算无稀土磁体能替代一部分,也得面对需求基数太大的现实。

想一下子补上20万吨的缺口,根本不可能。

而且不同行业对性能的要求也不一样。

像普通的音响扬声器这些,不需要太高功率和耐温性,要求相对低;

但像高速旋转电机、发动机舱里的设备、航空器件这些,对磁体的性能、稳定性、抗退磁能力、使用寿命要求特别高;

至于国防、卫星、导弹、电子战装备这些高端领域,要求就更苛刻了,不仅要耐高低温,还得抗辐射、不怕震动,用几十年都不能出问题。

所以就算无稀土磁体能在中低端领域先用起来,想进高端领域,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未来一到三年,无稀土磁体想替代稀土磁体,基本不可能。

结语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美国不担心稀土卡脖子了吗?

答案是:还没到能放心的地步。

总的来说,中国现在在稀土磁体的制造、深加工和产业链配套上,还是有绝对优势的。

只要中国继续稳定生产和出口,不断提升材料性能,美国想真正摆脱稀土卡脖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科技   磁体   零头   稀土   噱头   美国   自欺欺人   年产   中国   永磁   性能   合金   结构   都会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