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现断崖石刻,因不识文字求助中国,专家解读后:终于对上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一处人迹罕至的断崖上,国外探险队意外发现一块布满神秘符号的古老石刻,线条粗犷却极具规律,显然并非自然形成。

他们遍寻本国专家却无果,最终将目光投向中国。

令人震惊的是,中国专家只看了一眼,便脱口而出一句话,让现场瞬间安静!这些“天书”般的文字,竟与中国某种古老文字高度契合?

一个权臣的生死赌局

东汉章帝驾崩后,年幼的汉和帝即位,朝政大权落在了窦太后手中。

窦太后有个哥哥叫窦宪,这人脾气火爆,仗着妹妹是太后,在朝廷里横行霸道。

窦宪最怕的就是有人分他的权。

都乡侯刘畅长得英俊潇洒,窦太后对他颇有好感。

窦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来想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暗中把刘畅给杀了。

消息传到窦太后耳朵里,她气得浑身发抖。

自己的亲哥哥竟然如此狂妄,连她看重的人都敢杀。

窦太后二话不说,把窦宪关进了宫里。

被关起来的窦宪慌了神。

他是个粗人,平时打打杀杀惯了,哪懂得宫廷里的弯弯绕绕。

他越想越怕,觉得妹妹这次真要收拾他了。

正当窦宪在宫里如坐针毡的时候,北方传来了消息。

原本统一的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

南匈奴想跟汉朝做朋友,搞点生意往来。

北匈奴不干了,还是想继续抢劫汉朝边境。

两边谈不拢,北匈奴就动手打南匈奴。

南匈奴打不过,赶紧向汉朝求救。

窦宪一听,机会来了!他马上向妹妹请战,说要带兵去打北匈奴,将功赎罪。

窦太后心软了,她知道哥哥确实会打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大漠孤烟直,汉军旌旗展

永元元年,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带着汉军主力出征了。

他手下不光有汉军精锐,还有南匈奴、乌桓、羌族的联军。

这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

稽落山一战,窦宪打得北匈奴措手不及。

汉军骑兵像风一样席卷战场,北匈奴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

这一仗下来,北匈奴死了一万三千多人,被俘的更是数不清。

窦宪没有停下脚步。

他命令部队继续追击,一路杀进匈奴腹地。

汉军所到之处,匈奴部落纷纷溃散。

士兵们找到了匈奴老单于的坟墓,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北匈奴的王公贵族被杀得血流成河,他们的血被涂在汉军的战鼓和刀剑上。

这场战争的规模虽然比不上当年卫青、霍去病的远征,但意义却一点不小。

从汉高祖开始,汉朝跟匈奴打了一百多年,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北匈奴被彻底打残了,再也没有力量威胁汉朝边境。

班固挥毫千古事

窦宪的队伍里有个特殊的人物,就是大史学家班固。

这位写《汉书》的大文豪,跟着军队一路北上,亲眼见证了这场历史性的胜利。

班师回朝的路上,大军经过燕然山。

窦宪站在山顶,望着茫茫大漠,心中感慨万千。

他决定在这里刻石纪念这次胜利。

班固接到任务后,提笔就写。

他在铭文里详细记录了这次战争的经过:窦宪是谁,带了多少兵,在哪里打的仗,杀了多少敌人。

他还特别强调,这次胜利洗刷了汉高祖、汉文帝当年被匈奴欺负的耻辱,为大汉开疆拓土,扬我国威。

《封燕然山铭》就这样诞生了。

工匠们把班固写的每一个字都刻在了燕然山的石壁上。

这块石刻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边塞纪功碑。

千年迷雾下的质疑声

时间一晃就是一千多年。

到了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些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历史。

他们说,史书上写的那些辉煌战绩,会不会都是古人吹牛?窦宪真的打败过匈奴吗?班固真的在燕然山刻过石吗?

想要回答这些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那块石刻。

问题是,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燕然山早就改了名字,谁知道它在哪里?

清朝的时候,左宗棠的部下张曜在新疆天山一带找到了一些石刻拓片的残片。

这些残片上的文字跟史书记载的《封燕然山铭》很像。

这个发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光有几片残片还不够,真正的石刻在哪里呢?

雨后天晴见真章

1990年的一天,蒙古国的两个牧民兄弟在杭爱山放牧时遇到了暴雨。

他们躲到一处山崖下避雨。

这个山崖很特别,上面大下面小,正好能挡风遮雨。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兄弟俩借着阳光打量这个临时避难所,突然发现崖壁上有一些奇怪的痕迹。

仔细一看,好像是文字。

消息很快传开了。

蒙古国派专家来看,可是看了半天也不认识这些字。

他们判断这应该是汉字,于是联系了中国的内蒙古大学。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收到照片和拓片后,开始仔细研究。

他发现这些文字是标准的隶书,应该是唐朝以前的东西。

随着资料越来越多,教授越看越激动,这些文字跟《封燕然山铭》太像了!

2017年7月,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两位教授带着工具来到蒙古国。

他们要亲自去看看这块石刻。

到了现场,情况并不理想。

石刻在离地4米高的地方,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字迹已经很模糊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又下雨了。

雨过天晴后,奇迹出现了。

雨水把石壁冲洗得干干净净,阳光照在上面,字迹变得清晰可见。

考古队员们搬来脚手架,拿着《后汉书》爬上去对照。

结果让所有人激动不已——石刻上260个字,他们认出了220个,内容跟史书记载的《封燕然山铭》完全吻合!

2017年7月31日,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正式宣布:这就是班固亲手写的《封燕然山铭》真迹!消息传出,在场的中国专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结语

穿越千年时空,当年窦宪和班固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今天依然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这块石刻不仅证明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更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的智慧——把重要的事情刻在石头上,让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

信息来源:

《后汉书·窦宪传》

《后汉书·班固传》

《后汉书·和帝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历史   断崖   石刻   中国   国外   文字   发现   专家   匈奴   后汉书   汉军   太后   汉朝   史书   大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