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一过,露水渐浓、秋意渐深,民间素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
这个时节,昼夜温差显著加大,冷暖交替之下人体易感不适,伤风感冒或旧疾复发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应注意添衣保暖、温补养生。
而对于茶树来说,虽以春季为最佳生长期,但经历漫长夏季的高温炙烤,至白露前后,天气渐凉、水汽滋润,迎来又一个适采阶段。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这句流传甚广的茶谚,说的正是此时所采的秋茶——“白露茶”,又称为“小秋茶”。
顾名思义,“白露茶”是对白露节气前后所采制茶叶的统称,而非指单一的茶叶品类!那么,我国有哪些茶类常制白露茶呢?
白茶
白茶,以不炒不揉的质朴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的本真之味。每年立秋至寒露时节,是采制秋白茶的关键期,以“白露茶”为重头戏。
细细说来,秋白茶的叶片看上去宽大舒展、芽头则偏瘦短,色泽五彩斑斓,常见黄褐、砖红、墨绿等交织,整体外观风格粗犷大气。
正因如此,秋白茶的“主角”往往是寿眉,鲜叶嫩度要求较高的白毫银针等多为春季采制,若要秋采,则需在夏季提前台刈(重新修剪)茶树。
到了秋季才有少量银针可采,但制成的干茶条索细瘦、品相远不如春季采制的白毫银针,更重要的是这会延缓秋寿眉的生长、削减产量。
以品相普通、产量不高的银针,去换高产的秋寿眉显然并非明智之举!因此白茶中的白露茶也以寿眉为主力。
此时节茶鲜叶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但叶黄素、类萝卜素含量上升,采制的秋寿眉干茶呈现出如迷彩服般的斑斓色泽。
而这时的秋寿眉香气也渐趋于醇和,花香清雅、内敛。品饮滋味醇厚、汤质更显甜润绵长,这与白露时节的特殊气候密切相关。
白露时日间温度较高,茶树得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而夜晚低温伴随着露水滋润,叶片因此蓄积了更多的果胶与糖类物质,甜润感更突出。
六堡茶
白露时节,“顺天而作、因时而制”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也有采制白露茶,这一时期的气候转变成为塑造其风味的核心因素。
地处北回归线北侧的六堡镇,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群山环抱、溪流纵横,终年云雾缭绕,白露时节气候发生三大转变:
其一是暑热消退,昼夜温差显著拉大——此时白昼的气温或达30~35℃,夜间则降至20~23℃左右,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
其二在于湿度的多变:白露时夜间气温骤降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附着在草木之上,因此晨间露重雾浓、湿度较高,午间却干燥明朗。
最后,则是光照由夏日的强烈直射转变为柔和漫射。这让六堡白露茶逐渐退去夏茶的青涩气息,彰显“秋香”——花香、甜香高扬、悠长。
干茶方面,以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的白露六堡茶,条索偏长、且粗实,带有秋茶典型的质朴气质。品饮滋味则可概括为:香中带醇、涩后回甘。
秋高气爽赋予的高扬花香、甜香中见沉稳,细嗅悠长动人。而较大的温差使茶树积累丰富的糖分与果胶物质,冲泡后茶汤入口甜润度突出。
细品汤感醇和绵滑,苦涩感低、且很快化开,饮后回甘持久。整体层次感不及春茶细腻多变,但醇甜感贯穿始终、余韵悠长。
在冲泡方式上,新年份白露茶推荐白瓷盖碗,可真实还原茶叶的本真风味。新茶与中期茶亦可尝试焖泡,可充分激发其醇甜特质。
而陈年老茶则与透气性好的紫砂壶或坭兴陶壶的适配度更高,更易激发陈年六堡白露茶的醇厚底蕴,当然老茶也可以煮饮。
祁门安茶
除了应时采制的白露茶,也不乏有制作周期跨越春与秋的茶类在白露时节“复工”——祁门安茶,其在制作时必经谷雨、白露两个节气。
细细说来,祁门安茶独家的“夜露”工序就是将谷雨前后采摘、初制的干毛茶精心保存到秋季,再在白露时节选晴天有雾的白昼拉高火复焙。
当天夜晚,再将二次焙火过的毛茶置于室外均匀铺开、不时翻动、充分吸收天然露水短暂发酵,次早就收茶上蒸,确保茶叶与露水相融合。
因此,每年到了白露时节,就陆续有量大的祁门安茶厂家开始投入夜露制作,高峰期则是从每年秋分时节到寒露前后。
而霜降前则会结束“高火→夜露→蒸茶→装篓→架烘”的制作周期,最终精制而成的祁门安茶香气高长、滋味醇爽、甜润生津。
若是经过长期的贮存得当,祁门安茶还会逐渐陈化出独特的“箬叶沉香”,泡饮后汤中茶香、箬叶香、竹香相得益彰,余味无穷。
综上所述,白露采制的秋寿眉、六堡白露茶以及祁门安茶你是否都品鉴过?哪一款才是你的心头好?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讨论哦~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白茶新语》,李建国,文化发展出版社。《安茶史话》,郑建新(著)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