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罗永浩跟西贝干起来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说白了,就是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得离谱,让人恶心。
西贝那边自然不干,赶紧回应自家没预制菜,招牌菜都是现做的。
可罗永浩哪肯罢休,双方你来我往,把预制菜这个话题彻底炒热了,大家都在议论,预制菜到底咋回事?
西贝到底有没有用预制菜?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深挖的事儿。
先来说说罗永浩,这人大家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就挺精明,很懂怎么利用流量。
这次他拿西贝的预制菜开刀,说是为消费者谋福利,希望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
这话听起来确实挺正义,可仔细琢磨,他难道就没点自己的小算盘?
要知道,他一直都很擅长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不过,他这次用力过猛了,姿态摆得太过高调,反倒让一些人觉得他太刻意,有点被流量反噬的意思。
再看西贝这边,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回应,坚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还放狠话要起诉罗永浩。
为了证明自己,西贝开放了全国门店后厨让大家参观,可这一开放,问题就来了。
媒体进去一看,发现不少菜品的原料像是冷冻的,保质期还挺长,比如说儿童餐里的鸡翅保质期9个月。
“草原嫩烤羊排”是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也是腌制过的冷冻鱼。
这一下,西贝陷入了自证变自曝的尴尬境地,贾国龙也挺无奈,他必须咬死西贝没预制菜,不然生意就难做了。
可消费者看到的这些,又很难解释得通,西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有没有虚假宣传?这一点确实让人怀疑。
咱们再深入探讨一下,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其实既不是罗永浩有多有理,也不是贾国龙怎么自证,而是“预制菜”这个概念太模糊了。
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定义,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通知,强调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算预制菜。
但在公众认知里,只要不是现场备菜、现场烹饪,尤其是现场爆炒的,都算预制菜。
这里面就包括料理包,还有中央厨房做好后分装冷藏或冷冻,再分发到门店销售的菜。
公众反感这种预制菜,主要是担心不新鲜不好吃,还不健康。
说到新鲜和健康,这里面就有矛盾了,大家都知道,现场现做的菜肯定更新鲜好吃,可这里面的成本和隐患也不小。
为了保证“活鱼现杀”,商家可能会在养鱼的水里加孔雀石绿这类化工品,让鱼活得久一点。
“现场爆炒”需要的肉、菜保鲜冷链,成本高,很多商家承受不起,这就容易导致更多“科技狠活”,用各种手段保鲜,结果反而可能对健康不利。
这么一对比,中央厨房模式虽然牺牲了一点口感,但在食品安全上更有保障,因为它标准高,监管也更容易。
预制菜在欧美其实很常见,人们并不排斥,在欧洲,很多小餐吧都卖预制菜,超市里的预包装菜也很受欢迎。
因为欧洲食品监管严格,人们相信预制菜的质量,想吃新鲜食材现场制作的菜,那就去中高端餐厅,那里有更讲究的菜品和服务。
预制菜的意义,本来就是满足大多数人饱腹的需求,而不是提供高品质的餐饮体验。
从这一点看,西贝作为一家环境优雅、价格高昂的餐厅,如果真的大量使用预制菜却不告知消费者,那确实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罗永浩倡议餐厅明确标注预制菜比例,这一点是有道理的。
说到底,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餐饮行业的虚假宣传和监管问题。
不管是预制菜还是现场烹制,只要符合食品安全规范,都没问题,要是不符合,那就该严惩。
可现在的情况是,食品安全监管还不够到位,导致预制菜被无端污名化。
等这场“罗西互撕”的流量盛宴结束,人们可能还是继续吃着那些不知道安不安全的食物,不管是预制菜还是现场做的。
这就跟很多公共舆论事件一样,热热闹闹一阵,最后啥也没改变,这才是最悲哀的。
预制菜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市场需求。
但餐饮企业得讲诚信,监管部门也得加强监管,制定更明确的标准,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只有这样,预制菜行业才能健康发展,餐饮行业才能重拾消费者的信任!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