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图:驶入南极的中国打印机“破冰船”

过去几年,我去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尽头”,比如葡萄牙的卡罗角、南非的好望角,却未曾抵达心中真正的“世界尽头”——南北极。


人们对“世界尽头”的向往,是内心渴望挑战自我边界的映射。作为一个商业观察者,我也时常思考,创新的尽头是什么?


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领先的制造能力,也在很多领域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技术。那么下一步是什么?我想,是形成“创新链”,是从单点的创新进化到系统的创新,乃至形成创新的产业生态。不仅掌握核心技术,更能保证技术的安全性与独立性,从而真正突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


这条“技术破壁”的道路必然是漫长而孤独的,就像探索南北极的路途般充满未知和挑战。如今,中国南北极科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可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链”在哪儿?最近,雪龙号再次出征南极,我在与其一同出征的“奔图打印机”身上,看到了中国科技“创新链”的可能性。



过去40多年,中国科考队从最初只能租借外国破冰船、借鉴国外技术,到造出全球首艘具备双向破冰能力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破冰船。如今,我们已经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破冰船,和全球第二大科考站网络。


与南北极科考队一样,奔图也是从零起步,历经近20年探索,累计投入超20亿元研发资金,组建起2000余人的研发团队。奔图在国际巨头技术壁垒高筑的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破壁,让中国成为全球三大掌握打印机核心技术的国家,热销全球超过2000万台。




不惧20米巨浪颠簸,

这台中国造的打印机有多扛打?


如果我们把“创新链”想象成一张网,会发现组成这张网最重要的是一个个紧密连接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一个个关键的技术突破。落到现实里,就是具体的、能够被感知的产品。


人们对技术创新的感知和想象,往往受限于所处的环境。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时钟是一个很普通的物品,但在海上用的航海钟却曾是一个困扰许多科学家的技术难题。18世纪,很多航海家因为在大洋中无法精确测定经度而迷失方向。因为当时的航海钟无法在海上剧烈摇晃、湿度大的环境下保持精准。直到约翰·哈里森发明了抗干扰、抗温变的H4航海钟,航海定位技术才有了突破性发展。


在极端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同理,打印机也是一个很普遍的办公用品,但要造出能扛住南北极极端气候的打印机,则需要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南极内陆年平均气温达到-50℃,最冷的时候只有-89.2℃,冬季干燥,夏季又会因冰雪消融变得潮湿。北极则因海洋环绕,空气含盐量极高。这种极寒与潮湿交替、高盐雾侵蚀的环境,会导致普通打印机的塑料部件脆化开裂、金属组件锈蚀、电子线路短路,墨水或碳粉更可能因温度剧变而凝固失效。


更何况,前往南北极的路途需要经历长达数月的海上颠簸。面对德雷克海峡的20米巨浪,普通打印机的结构很难经受住冲击。


如此严苛的环境和极高要求,对于打印设备可靠性是终极考验。奔图能够扛住这个考验,原因只有一个:产品性能优越,实力扛打。


面对极端环境下打印机容易出现的卡纸、不稳定、效率低等难题,奔图就采用“四大技术创新”解决问题。在登上科考船之前,奔图打印机早已经在实验室经历各种严苛测试和超国际标准的检测,比如每天都要经受从-30°低温到60°高温的快速交替冲击,被5%高浓度盐水持续喷洒72小时,在1.2米高度、6个面、8个角度反复跌落26次等等。而这些极端的检测,只是奔图的常规标准。



系统性的技术突破加上实验室里的千锤百炼,造就了奔图打印机极致扛打的性能——能够连续打印40万页、卡纸率低于0.02‰。这让奔图打印机不仅通过了世界纪录认证(WRCA),更被授予 "世界卓越的扛打耐用打印机" 称号。


正是这些重要的技术突破,组成了“创新链”的基础。但光有“点”还不够,织网还需要有“线”。这就不得不提奔图的这份实力背后,与中国南北极科考相似的那条“破壁之路”。



勇闯“无人区”,

奔图全面破壁重塑行业生态


全球打印机市场长期被美日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全被 “卡脖子”。中国企业想造一台中国人自己的打印机,需要突破重重难关。


在商业世界,变化意味着机会,不变才是最大的阻碍。然而打印机技术专利壁垒和技术门槛高,过去50年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技术变革。再加上供应链封闭、产出回报周期长,企业在短期内投入产出效益低,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但我想,很多企业之所以能穿越周期,靠的不是几笔划算的买卖,而是把短期的生意,做成长期的事业。这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更需要勇闯“无人区”的战略决心和担当。奔图为填补产业空白,就走上了这样一条孤勇的“破壁之路”。



2010年之前,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造出A4黑白激光打印机。奔图花了三年时间做到了。当年发布的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A4黑白激光打印机,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使中国成为目前全球三个掌握激光打印机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技术复杂度更高的A3激光复印机领域,完全自主化的突破仍待实现。直到2024年,奔图克服了各种专利壁垒和技术难关,发布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3黑白及彩色激光复印机,这块拼图才终于补上。


从2007年开始投入研发至今,奔图的“破壁之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它还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累计构建了6200+项自主专利,最终成为唯一完整掌握打印机、复印机核心技术的中国品牌。


可以这么说,奔图的企业成长史,也是中国打印机行业的发展史。在国内打印行业还是一片荒地的时候,奔图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潜心研发技术,一步一步突破国际巨头封锁,不断地提升自身和供应链企业的系统性创新能力,最终交出了一份“中国打印产业自主化发展的坚实答卷”。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本质上都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打印产业同样如此,只有当创新能力深入到供应链末端,整个产业才能跃迁至新的阶段,真正突破封锁。奔图不仅拥有中国最大的打印机专利平台,还从零开始带动和培育了数百家供应链企业,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实现供应链的系统突破。


长期以来,打印产业供应链具有极高的封闭性,国际巨头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通常只与本国或同盟供应商签订独家协议,中国供应商很难有机会进入。这也意味着中国打印机产业供应链的自主培育,是一项从0到1的开创性工作。再加上打印机零部件种类、数量繁多,A3复印机零部件最高多达3000多个,不同打印机厂商的零部件,甚至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零部件都各不通用,需要定制化开发和生产,难度可见一斑。


以打印机SoC芯片自主研制为例,它是确保整机质量稳定、性能优越的关键部件,过去一直被国际巨头垄断,自主研发难度极大。奔图团队花了3年时间,从规格定义、FPGA原型验证到MPW流片测试,历经上万次试验中,最终做出了第一枚量产的主控芯片。在量产过程中,奔图不断给供应商提供试错机会,并与之一起解决技术和工艺问题,双方紧密配合,最终完成了SoC 国产供应链体系的打造。


截止目前,奔图已经实现了全系列产品SoC、激光扫描单元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


在硬件上,奔图与国内供应商紧密合作,以对技术和产品质量的高要求,牵引供应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凭借整机制造、生产和全球化销售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让更多有潜力的产业链上下游厂商获得走向市场的机会,促进打印机自主产业链融通发展。


在软件上,奔图则致力于建立与国产系统适配的打印生态系统。为了与各个生态厂商在技术上实现无缝衔接,奔图与各方一起定义生态,并参与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对打印模块的规范化设计当中,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打印机接入标准。


技术创新的尽头在何处,我们无法预测。但奔图漫长的“破壁之路”终将得到回响。如今,奔图不仅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还是两会、博鳌、达沃斯、上合峰会等重大会议、重要科研,重要领域的指定打印机。越来越多的百强企业,如海天集团、比亚迪、海信也与之合作。




让技术服务于人,

奔图做更懂用户的打印机


当技术壁垒被攻克,行业生态的线条逐渐稳固,形成“创新链”的下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这也是为“创新链”赋予生命力的关键。


回顾奔图的“破壁之路”,我们会发现它的每一次技术攻坚,都以用户需求为原点,精准填补了市场空白,推动行业发展。


而这正是奔图对于这一命题的答案:将“产品创新的基因”融入企业的每一寸经络,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持续进化。这一点,在奔图的智能化探索和场景化创新的道路上有着极致体现。


奔图从2018年开始探索智能化,全球首发一键驱动安装、证件自动纠偏、手机直连打印、远程打印、AI语音打印等创新功能,让打印这件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极大优化用户体验。


2025年,奔图打印PC桌面版和网页版的上线,重新定义了PC端打印机操作模式,使其智能化生态再上新台阶。


此外,奔图主动打破应用界限,将打印融入更多场景。比如在社交与办公领域,与微信、钉钉合作,实现随时随地轻松打印。在家庭学习场景,与作业帮等平台打通,满足孩子的学习打印需求。


在企业端,奔图针对物流行业高频打印需求,可以做到千小时无故障打印,并为医疗行业提供覆盖门诊室、检验科、药房、自助终端等全场景、全产品线解决方案。


技术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需求。奔图的产品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为了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奔图成立了CEO直管的用户体验研究中心,每年必须完成几百个用户蹲点调研。正是由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奔图的技术突破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市场认可。


目前,奔图打印机在全球110多个国家热销2000万台,占据全球激光打印市场份额前四,连续8年全球增速第一,让中国打印机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做到了质量、规模领先。



奔图的进化,

一场“创新链”的胜利实验


过去近20年间,奔图一直在持续进化。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的胜利。


从南北极科考破壁,到打印机产业破壁,奔图与南北极科考队的合作,不仅是中国科技企业以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中国科研事业的样本,更是一场关于“创新链”的胜利实验。


它标志着,中国科技已经进入“创新链”的系统性升维阶段。这条路上,像奔图这样拥有“前无古人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的破壁者,正在为中国科技企业开拓发展“创新链”的参考路径。


诚然,建立“创新链”、重塑行业生态是一条比攻克单点技术更漫长的征途。奔图的航行仍在继续。它的故事说明,唯有掌握核心科技,形成完整自主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才能在世界任何角落稳稳地烙下“中国印”。


我相信,如同人们对“世界尽头”的向往不会停歇,中国企业对技术创新尽头的探索,也没有边界。



内容作者:Jasmine

总编:沈帅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科技   南极   破冰船   中国   打印机   南北极   技术   产业   企业   自主   全球   世界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