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同样是才华横溢的女性建筑师、诗人、作家。
1955年4月1日,这位年仅51岁的传奇女性因病在北京去世。
她去世后享受了5个高级待遇,每一个都特别难得。
这些待遇不仅是对她一生成就的肯定,也展现了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家里背景不简单,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叔叔林觉民是辛亥革命的烈士。
她从小就聪明伶俐,进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认识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1920年,她跟着父亲去了伦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对建筑学产生了兴趣。
1924年,她跑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美术,后来又在耶鲁大学学了舞台设计。1928年,她和梁思成结婚,从此俩人一块儿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19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跑遍了大江南北,考察了2738座古建筑,1937年还发现了唐代的佛光寺,这可是个大新闻,当时学术界都炸了锅。
1940年代,她得了肺结核和肾病,还摘掉了一个肾,但她硬是撑着继续工作,直到去世。
除了建筑,她还写诗,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清新又动人,散文也很有味道。她还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八宝山公墓的设计,甚至还推动了景泰蓝工艺的复兴。
总之,林徽因是个多才多艺、特别有韧劲儿的人,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成就,太不简单了。
林徽因去世后,社会各界用5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敬意。
林徽因去世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55年4月3日,《北京日报》和《人民日报》同时登了她的讣告。
《人民日报》是国家的“大喇叭”,一般只有国家领导人或者特别重要的人物去世,才会在上面发讣告。
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建筑师,能有这待遇,太罕见了,也足以彰显她的贡献。
讣告里详细说了她在建筑和文学上的贡献,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尊重。
那时候报纸一出来,大家都抢着看,街头巷尾都在聊她,可见她在老百姓心里也有分量。
63年后,2018年4月11日,《纽约时报》还补发了一篇她的讣告,专门讲了她和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事儿。
这说明她的影响力早就不是国内的事儿了,国际上也认她这份贡献。
林徽因的葬礼不是随便办的,有个治丧委员会专门负责,里面有13个大咖。
这13个人可不是普通人,有物理学家周培源、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哲学家金岳霖、科学家钱伟长等等,都是当时社会各界的顶尖人物。
这些人聚在一起,专门为林徽因操办后事,这阵仗在当时真不多见。
能请动这么多牛人,说明林徽因不光在建筑圈有名,在学术、文化圈里也特别有号召力。
她的去世,成了各界名流的一次大聚会,也侧面证明了她的人缘和影响力有多强。
北京市长彭真亲自给林徽因送了花圈,这事儿可不简单。
彭真那时候是北京的一把手,他能亲自送花圈,说明林徽因的政治影响力也不小。
其实,林徽因和彭真还有点“交情”。
1949年,北京城市规划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反对拆古城墙,跟彭真没少争论。
虽然意见不一样,但彭真挺尊重她的专业态度。
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时候,彭真还建议请周总理题字。彭真送花圈,既是对她个人的敬意,也是对她在建筑事业上贡献的认可。
林徽因去世后,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地方可不是谁都能去的,八宝山是1950年周总理指示建的,专门给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和杰出人物用。
林徽因自己还参与了八宝山的设计,画过草图,主张简洁又庄重。她能葬在这儿,既是对她社会地位的肯定,也跟她和八宝山的历史渊源有关。
林徽因葬在这儿,算是对她一生贡献的一个最好注脚。
林徽因的墓碑也不是普通的石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石刻碑。
碑上写着“建筑师林徽因墓”,上面还有她设计的浮雕花环,有橄榄枝、牡丹、荷花和雏菊,这些都是她给纪念碑设计的图案,象征和平和新生。
人民英雄纪念碑可是当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林徽因的墓碑能用它的试刻碑,太有分量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块儿跑遍全国,考察古建筑,发现了佛光寺,还参与了国徽、纪念碑的设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贡献。
那时候女性能在建筑这行站稳脚跟,还干出这么多大事儿,靠的是真本事。社会对她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这些硬核的成就。
林徽因不光有才华,人缘也好得不行。她跟当时各界的大佬,比如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都关系不错。她聪明、幽默、坚韧,特别会跟人打交道。
林徽因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影响,真的没法小看。
她和梁思成的研究,奠定了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基础,后来清华大学建筑系能成国内顶尖,也有她打下的底子。
她还推动了景泰蓝工艺的复兴,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文化遗产。她的工作不光是学术上的,更是给国家留下了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1]崔婉怡,许懋彦.人本理念与社会性视角——林徽因的住宅设计、研究与教学[J].建筑史学刊,2024,5(03):16-25.
[1]李一鸣.论林徽因诗作的“建筑美”[J].青年文学家,2025,(08):172-174.
[1]刘亦师.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女性建筑师群体之崛起:兼记林徽因的建筑设计与研究事业[J].建筑史学刊,2024,5(03):4-15.
[1]赵祎然.“京派的灵魂”何以体现?——论林徽因与京派[J].长江小说鉴赏,2024,(19):81-85.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