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官至副省级,丈夫是开国中将,两个儿子参军后也成为中将

1945年夏天的延安窑洞里,油灯摇曳,来观礼的战友挤得满满当当。陈毅把一封字迹潦草的信塞进新娘手里,笑着说:“小左,好好过日子,战场上敢冲锋,家里也要肯吃苦。”这场质朴的婚礼,把一位医护骨干与一名作战指挥员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新娘,便是曾在华中敌后声名鹊起的护士左英。

时间拨回二十六年前。1919年1月,上海法租界的弄堂还残留着新年鞭炮的硝烟,一个女孩呱呱坠地。家境宽裕,父亲送她念女校。十五岁那年,她考进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的是消毒、缝合,也学到了外面吹进来的“抗日”二字。仁济医院见惯生离死别,她的护士帽愈发戴得端正,但心思早已飞向枪声最密集的地方。

1938年2月,左英在医院地下室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白天端药盘,夜里忙着把止血粉、磺胺片悄悄装进木箱。有人提醒她风险太大,她却回一句:“把命交出去,总得挑个值当的地方。”次年春天,她带着八名护士在深夜驶离南京路码头,小木船顺江而上,直奔新四军军部。

皖南密林,条件寒酸到极点。旧祠堂当病房,稻草铺床板,连手术刀都锈迹斑斑。左英琢磨出“高压蒸煮罐”——其实只是几只破铁桶套在一起,硬是把死亡率压了下去。新兵高声嚷嚷“这小姑娘有两把刷子”,老兵却更服气:“她能把命从阎王手里薅回来。”

1943年秋,中央命令她进延安。白天在肺科看诊,夜里钻进党校教室补功课。她与刘培善的相识,源于一次筹备七大的联席会议。刘培善在华中打游击,三十三岁仍单身,被陈毅戏称“硬骨头加剩男”。左英的爽朗、果敢让他动心,两人常在窑洞门口对表:“前线电台几点开机?”“夜班手术几点结束?”情愫就这么发芽。

婚后不到一月,华东局电报急召。她随七纵南下,越过长江,随军医院紧贴主力。1947年的孟良崮,她守着一个山沟临时救护所。一发炮弹溅起的弹片划破小腿,血直往靴筒里灌。旁边卫生员要抬她,她冷冷一句:“剪开裤腿,包扎完继续干。”此后又在淮海、济南两大战役里连轴转,两处旧伤落下终身瘸影,可劲头从未减。

新中国成立,她被调至福州整顿地方卫生。疟疾、霍乱在闽江两岸纠缠,药品缺,经费更缺。左英干脆带队进山采金线连,回城后在卫生局会议桌上一拍:“中西医结合,不用等批文,先救命。”干部们面面相觑,却发现发病率真的降了。

1955年授衔时,丈夫刘培善胸前两杠三星闪亮;她站在人群后面悄悄把勋表塞进公文包,转身赶回办公室。几年后,她升任福建省卫生厅厅长,再后来调回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党委书记。行政级别副省级,可见面仍是一句“老同志”,身边人常感慨:“她做报告,比医生开刀还利索。”

成就不仅在夫妻二人。大儿子刘胜参军入装甲兵学院,从学员一路干到集团军副司令;小儿子刘晓榕走空军指挥岗位,参与多型新机改装。1988年、1993年,两枚银亮的中将星先后落在兄弟肩头,军中一度传为佳话。有人打趣:“这一家子,中将都快数不过来。”

2011年7月,93岁的左英病逝于上海长海医院。简朴遗嘱只写了两条:遗体供医学院解剖;个人资料归档供教学使用。告别大厅里摆放的遗像,仍是她年轻时那张戴口罩、额角冒汗的照片。熟悉她的人知道,与其称她为副省级干部,不如称她新四军时期的“命运修补匠”,更贴切。

细读左英的一生,可以发现非典型共性:学医出身,却时刻与战火并肩;身居高位,却把行政权当成扩大公共卫生的器械箱。因为这样的组合,她的人生既有枪林弹雨的激烈,也有医者救死扶伤的温度。若要给她的履历做注脚,大概只有一句——把手术台与指挥台连在一起,这才是她真正的战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历史   中将   丈夫   儿子   两个   三星   护士   延安   华中   医院   窑洞   地方   闽江   皖南   长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