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迎来了自 1962 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死亡率超过生育率的消息,让不少人开始关注 “生孩子” 这件事。
可谁能想到,这一负就刹不住车,2023、2024 年依旧延续着同样的趋势。
早在 2021 年三孩政策放开时,很多人还盼着能迎来一波生育潮,结果现实狠狠泼了冷水……
今天咱们就聊聊,人口负增长背后,年轻人的无奈与那些离谱的 “解决方案”。
小李和妻子在武汉打拼了 8 年,终于在去年凑够首付买了房,可掏空了双方父母的养老钱不说,每月 7500 的房贷让两人不敢乱花一分钱。
“之前还想过生个孩子,结果算了笔账,直接打了退堂鼓。”
小李列了个清单:孩子出生后,奶粉、尿不湿每月至少 2000;满 3 岁上幼儿园,普通私立园每月 3000,还不算兴趣班;小学到高中,补习班、资料费、校服费,一年少说 2 万;要是生个男孩,未来还得帮他买房,又是一笔几百万的开支。
“网上说‘从出生到大学要花 50 万’,我觉得都算少的,这哪是生孩子,简直是再买一套房!”
更别说平时生病,孩子发烧感冒去趟医院,挂号、检查、开药,几百块就没了;要是遇上大点的病,更是能让一个普通家庭返贫。
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要精打细算,哪敢轻易 “添丁进口”?
可经济压力还只是开始,比钱更不够用的,是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
小王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每天早上 9 点上班,晚上最早 10 点下班,周末还经常要加班。
“我和妻子一周见不了几次面,每天回家都累得只想躺平,连话都不想说。”
他说,之前妻子意外怀孕,两人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放弃。
“不是狠心,是真的没时间带。请月嫂要花钱,找父母带又怕他们累坏身体,我们自己连周末都没有,总不能让孩子跟着我们‘996’吧?”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面临着 “工作内卷” 的压力,朝九晚五都成了奢望,更别说有时间陪伴孩子。
而且社会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人拼命读书、拼命工作,却还是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而且对女性来说,生育还要面临一个更残酷的现实 —— 职场危机。
陈姐在一家外企做市场经理,32 岁那年,她好不容易熬到了晋升的机会,却意外怀孕了。
“当时领导找我谈了话,说晋升后的岗位需要经常出差,让我‘再考虑考虑’。”
最后,陈姐放弃了晋升,可即便如此,休完产假回来,她的岗位还是被别人顶替了,只能调去做边缘工作,工资也降了不少。
现在很多女性都怕了:职场上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一旦怀孕,就可能面临 “晋升无望、职位不保、收入下降” 的风险。
与其冒这个险,不如干脆不生 —— 至少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现实压力,年轻人的观念也在悄悄改变。
以前总说 “多子多福”,觉得孩子多了,老了有人照顾。
可现在30 多岁没找到稳定工作的人,大有人在,还得靠父母补贴生活。
年轻人看得更清楚:社会变化太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取代大量工作岗位,司机可能被自动驾驶取代,服务员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就连程序员都面临 “35 岁危机”。
孩子未来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稳定生活,谁都说不准。
“以前觉得生孩子是‘投资未来’,现在觉得是‘押注未来’,而且还是用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去押,太不划算。” 朋友小周的话,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想法。
当经济、精力、职场、观念这四座 “大山” 压下来,年轻人不生孩子,哪里是 “自私”,分明是现实逼出来的理性选择。
可就在大家为生育难题发愁时,一些专家却抛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 “建议”。
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说:“要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比如下调他们的养老金,不给保障房。”
这话一出来,网友直接炸了:“我连孩子都生不起,还怕养老金被降?”
有网友调侃:“按这个逻辑,是不是还得奖励多生孩子的?可养孩子的成本谁来承担?总不能让我们又出钱又出力,最后还要被惩罚吧?”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更 “敢说”,他觉得 “男女比例失衡是出生率低的根本原因”,所以提出要搞 “一妻多夫制”,“这样能让更多女性生孩子,提升生育率。”
这话不仅年轻人反感,连很多已婚人士都觉得离谱:“这是解决生育问题,还是制造家庭矛盾?把婚姻和生育当‘工具’,也太不尊重人了吧?”
还有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在聊 “大龄剩男” 时说:“可以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适龄女青年,这样能缓解男女比例失衡,促进生育。”
可年轻人不买账:“大龄剩男娶不到老婆,根本原因是经济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不是缺‘女青年’。就算引进来,养不起家、养不起孩子,问题还是没解决。”
这些专家的初衷或许是想提升生育率,可建议却离现实太远,不仅没帮上忙,反而让年轻人更反感 ——“连我们的难处都没搞懂,还好意思提建议?”
吐槽归吐槽,大家其实都盼着能有真正有用的政策。
人口负增长 3 年,年轻人不生孩子,从不是 “自私”,而是现实压出来的理性选择。
那些指责年轻人的声音,那些离谱的 “砖家” 建议,都没抓到问题的根本 ,低生育的根源,不在年轻人,而在整个社会环境。
要想缓解人口危机,不能只靠 “喊口号”,也不能靠 “惩罚”,而是要真正为年轻人减负:降低住房、教育、医疗成本,保障女性职场权益,建立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当年轻人觉得 “生孩子是一件被尊重、被支持、能带来幸福的事”,而不是 “一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的事” 时,人口负增长的难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