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张照片惊爆世人眼球,并被后人一再提及,反复讨论。
它也让许多时人和今人困惑不解:国力独占鳌头、GDP十倍于中国的美利坚,它的总统向来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1972年2月21日下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为何在谒见毛泽东主席时毕恭毕敬,像小学生遇见大先生?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1972年与毛泽东的会面让他感受到“如小学生面对严师般的震慑”。那么,这种由谦卑心理造成的谦卑姿态为什么会产生呢?
1.历史阴影。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本可以由美国主导并已经胜券在握,但中国的出兵改变了战争态势,也扭转了战争走向。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异常悬殊的条件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让美国军人和美国政客留下厚重的失败阴影,兼具上述两重身份的尼克松也不例外。
2.现实需求。尼克松访华有两大现实需求:一是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二是希望中国发挥关键作用,让美军从越战泥潭中体面退出。尤其是尽快结束越战,在国内反战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直接决定着在任总统的执政地位,因而显得十分迫切。既然有求于中国,不能不表现出谦卑之态。
3.年龄差别。尼克松此时59岁,风度翩翩,年富力强;毛泽东此时79岁,垂垂老矣,但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尼克松比毛泽东小20岁,见面时表现出恭敬之态,符合外交礼仪。
4.文化差距。尼克松总统谒见毛泽东主席,握手时间长达一分钟,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夸赞毛主席读过很多书,而他本人也读过毛主席很多诗词和讲话,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毛主席非常谦虚地把话题转到了基辛格博士身上,基辛格也说,他在课上会让自己的学生读毛泽东全集。尼克松还称赞毛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在谈话快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回应说:“你那本《六次危机》写得不错。”尼克松是一位有涵养的文化人,但在融通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并以文化著述反哺人类、影响世界方面,尼大人和毛先生显然不是一个量级。于是,总统表现出对主席的礼敬也就顺理成章。
5.人格差距。毛泽东选择在书房会见尼克松,会见时穿着打补丁的藏青色裤子和旧布拖鞋 ;而尼克松西装革履,着装高档。这种反差打破了尼克松对大国领袖接见仪式的预期,形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大国主席满腹经纶、掌控全球的强大能力和简朴率真的生活作风形成鲜明对照,更让追求奢华和享乐的尼克松自增惭怍,敬佩之意油然产生。
6.环境压迫。毛泽东书房内堆满线装古籍,当尼克松询问书架内容时,他笑称“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这种文化底蕴的展示,与西方现代政治话语形成代际差,使尼克松产生“文明朝圣者”的谦卑感。
在尼克松向主席索要墨宝时,主席挥笔题写了12个字:“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对这12个字的解读,见仁见智。我的理解是——
老叟坐凳:中国会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过去不曾倚仗苏联,今后也不会倚仗美国。
嫦娥奔月:你们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未必可信;中国创编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也将先于列国创造嫦娥奔月的奇迹。
走马观花:美国文明史太短,我们可以一眼望穿;中国文明史悠久,你们理解起来难度大,只能走马观花。
尼总统以谦卑之姿礼敬毛主席,堪为两个大国实力地位发生逆转的历史镜像和历史预言。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