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总理大胆预言:中国已经“老”了,将来经济会被印度超越

前言

李显龙最近一句“印度经济有望超越中国”,让不少人心头一惊。

他把中印经济的未来归结于人口年龄结构,强调印度人口年轻、数量庞大,未来几十年将成主角,而我国则会因为老龄化陷入增长困境。

现实人口结构下的中印经济分野

先说李显龙挂在嘴边的“人口优势”。是的,印度人口突破14亿,成为世界第一,年轻人比例高得吓人,中位数才28岁。而我国中位数接近40岁,老龄人口占比逐年上升。这一对比看似悬殊,仿佛印度已经在起跑线上赢了一大截。

但只要稍微了解点经济常识,就知道人口红利绝不是“人多就赢”。关键要看这些年轻人是不是能成为合格的劳动力,是不是能被现代产业吸纳,是不是有相应的教育和技能支撑自己的发展。

咱们国家以前也经历过人口红利时代,但靠的绝不是简单的“人多”,而是把庞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起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没有强大的教育、科技、制度保障,人口红利就是一把双刃剑,切不好反而成了负担。

拿印度来说,表面上看年轻人多,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印度的非正规就业占比高达80%以上,很多年轻人没有稳定的工作,甚至没有机会进入现代产业体系。青年失业率超过16%,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一直偏低。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大量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接受良好教育。

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医疗、住房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大量人口被困在低端服务业和传统农业,根本谈不上什么“产业升级”。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人口红利,很大程度上只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和实际经济增长脱节。

再看我国,虽然确实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但我国并没有坐以待毙。国家早早就开始着手应对,比如三孩政策出台,积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升级。

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多劳动力”转向“高素质、高效率、强创新”。即使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挑战,生产率提升和产业升级完全有能力抵消负面影响。

再说说产业基础。印度目前主要依赖服务业和初级制造业,产业链条短,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有限。制造业比重不高,很多关键技术还要依赖进口。

而我国则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基础工业到高端装备,产业链几乎没有短板。我国的基建能力全球领先,高铁、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而且,我国的政策执行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同样是印度难以望其项背的。无论是应对外部冲击,还是推动产业升级,国家有能力调动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样一来,即便全球经济环境波动,我国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节奏。而印度,虽然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但现实中制造业占比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想要实现产业升级,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突破。

再说到人均收入。印度人均GDP目前约为3000美元,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则已突破1.5万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更重要的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整体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性大大提升。

反观印度,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社会治理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现实问题,才是真正制约印度经济全面崛起的“隐形天花板”。

“制衡中国”?新加坡的务实算盘

其实,李显龙的判断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逻辑——决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从来不是单一的人口结构,而是包括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政策执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我国不仅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更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能力。

即使面临人口结构变化,也完全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印度要想真正把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必须先补上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短板,把庞大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劳动力。否则,再多的年轻人也只是数字,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就算拿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来看,印度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和科技突破的难度依然很大。大量人口被困在非正规就业和低端产业,社会治理压力巨大,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而我国则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经济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已经从“人口红利”顺利过渡到“创新红利”,这才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李显龙这番“印度超越中国”的说法,说到底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视角”。他既有自身外交利益的考量,也有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误读。

其实,真正了解我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人口老龄化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挑战,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而那些总是拿人口年龄结构说事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经济发展是系统工程,靠一组人口数据就下结论,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我国已经用几十年的发展证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政策执行力和社会治理能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命运的根本。只看人口,多半只会看到表面,而看不到真正推动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

所以说,李显龙这番话,有没有参考价值?当然有,但前提是要看到问题的全貌。我国经济正处于升级换挡的关键阶段,外部唱衰声音不断,但事实胜于雄辩。

我国经济的韧性、创新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决定了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面对任何挑战。至于印度能不能靠“人多”赢下未来?这个答案,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最后送给所有关心中印经济的人一句话:真正的强者,从不会被外部评价左右自己的步伐。我国走自己的路,靠的是实力;印度要想追赶,也得慢慢来。

至于那些总想“唱衰”我国的人,不妨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基本逻辑理顺。未来属于谁,终归要靠脚踏实地去争取。



参考: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未来将如何?——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新加坡   印度   中国   大胆   将来   经济   人口   我国   红利   产业   制造业   社会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