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火一时的社区大食堂,为何现在销声匿迹了呢?我们来看社区大食堂主要是为了解决两类人群的吃饭问题:一个是退休老人,他们年事已高,子女又不在身边,烧饭不方便;另外一个就是忙碌的年轻人,下班累了,不想做饭。
这样的商业模式创建的初衷是挺好的,但为什么就不行了呢?究其原因,价格是个大问题。一份盒饭要16~18元,老夫妻俩每天吃两顿,一个月下来也要花不少钱,老年人虽然退休金稳定,但他们比较节俭,觉得并不划算,宁愿自己做点菜。
另外就是菜品问题,社区食堂基本就是家常菜,翻来覆去就那几样,吃久了谁都会腻的。
前些年社区大食堂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小区涌现,主打是为老年人上班族解决“吃饭难”问题,甚至还提供送餐服务,一时好评如潮。第1批吃螃蟹的人确实也赚到了钱,但这个进入门槛太简单了,商业的模式必将引来资本的追捧,公益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的碰撞,必将产生重重矛盾。
一、为何烟火气散了?社区食堂面对的重重困难?
一时风光,难掩其尴尬的局面。
价格尴尬,一份盒饭16~18元,对于节俭的老年人来说,尝尝鲜还可以,并非长久之计。
同时菜品单调,难以满足众多需求。食堂多为大锅家常菜,口味普通、更新较慢,居民很快吃腻。抱歉,服务缺失,难以满足招待需求。
面对外部残酷的竞争,大食堂对优势也渐渐被消灭。周边饭店全天营业,品类丰富,同时面对餐饮竞争,各个饭店也都在压低价格,甚至随着外卖的兴起和竞争,有力的抢占了社区市场。
政策补贴退潮,生存难以为继。早期呢?社区食堂靠政府补贴维持低价送餐服务,但随着政策补贴收紧。必然在利益与公益之间难以平衡,那么这种所谓的“为爱发光”的事业难以为继。
社区食堂如何转型与突破呢?
在无锡东港的社区食堂,就采用了转变的方式升级为幸福驿站,除帮助老人送餐外,还新增上班族订餐、企业团聚。白天开放空间,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和饮水。这个案例也表明了社区食堂是有出路可寻的!
首先是服务要拓展变成社区的重要依托,而非单纯的提供饮食,同时要突破客源的圈层,面向更大的市场空间。依托大食堂的优势,可以向企业提供餐饮与预约或者外卖配送。
同时要在增效降本方面进行投入,引进相关品牌,尝试多元化供给。同时要引进标准化管理,扩充供应链能力,以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社区食堂曾经可能是一种情怀,也是政府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但。如何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衡量公益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公益需要商业智慧来护航,民生项目同样要遵守市场的运作规律。脱离市场谈功率,就纯属扯淡。如何经营好未来社区?不是追求大有权,而是要成为社区不可替代的服务型。一张既能提供实惠的饭菜,也能孵化出更多链接人与人的温暖场景,同时扩大服务的圈层,让真正的长久烟火气息不断引导社区。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