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听过一段特别通透的话:
任何时候和任何人沟通,都需要记住一句话:“不要和任何人较劲儿”,活着活着也会明白,和别人较劲的时候也是在消耗自己,当你发觉和对方没办法心平气和讲话时,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再继续沟通了”
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每天教育孩子、伺候老人,把贤妻良母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本以为,有了过去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汗水,就能换得孩子和老人的尊重和理解
可结果呢,孩子叛逆冷暴力,老人也爱瞎掺和唠叨,不是说你这里没做好,就是怪你那里不合格、不负责任
时间久了,妈妈只觉得生活一点意思没有
但为了更好地把一个家庭经营好,她还是选择通情达理地去包容家里的每一个人,每次和孩子、还有老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她都会首先反思自己:“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我可能还没有他们做得好”
于是,除了包容理解,还有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和认输
直到孩子长大了,对着她趾高气昂地命令说“你算什么,凭什么让我听你的”,也直到老人也处处不满意,一点小事没如愿就大动肝火指责:“你还能干得成什么?真没用”,妈妈才彻底寒心绝望了…
那一刻,被伤透了心的她,站在天桥上确实是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好在她的闺蜜发现了反常,及时联系她,并给予了对应的心理开导
闺蜜当时就说:
“如果你觉得和家人没办法沟通,那就学会做一个安安静静生活的妈妈就行了,活了六、七十岁的老人,不是你几句话就能说服的,就算你说得再有道理,他们也觉得你什么也不是”
“还有啊,青春期叛逆的小孩也是一样,过去十几年你都没有改变他的脾气,现在仅凭几句话又如何能改变呢”
“就像你说的共情、理解、和包容,可如果这些不是建立在双向奔赴的基础上,那就是纵容了,你的每一次善解人意,在对方的眼里也是认输、和不占理的退缩,特别是当共情一个人还是无法让对方做出改变时,那唯一能做的就遵循惜命原则:千万不要和对方共情”
…
仔细想想,事情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
特别是和青春期叛逆孩子相处的时候,每一次辩论和争吵结果都是双输的局面
一方面,吵架吵赢了,但结果却依然是孩子不服气,输了孩子的心,还成了一个蛮不讲理、没办法沟通的老人
另一方面,根本吵不过孩子,最后还被气得也夜不能寐、对孩子失去信心,甚至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所以呀,硬碰硬、和共情原则,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太过强势、或者太过包容,都会物极其反,很容易让人轻易挑战底线,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不要试图讲道理说服
没有人喜欢听大道理,孩子也不会例外
有人说:
“成年人最大的愚蠢行为,就是用自己的思维认知不停地给别人讲道理、争对错,哪怕你说话很有道理,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充满不服,一方面是不服你在用大道理教育他,另一方面也会觉得你就是来跟他争输赢的”
是的,讲道理一直是一种低智的沟通方式,如果真的有能通过讲道理改变一个人的,也一定是建立在良好关系方面所形成的结果
比如,你和一个人关系好时,就会尊重、理解、包容,听这个人讲话也会觉得很有道理
反之,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内心的隔阂都会导致你无法坦然去接受面对
有个朋友,每次和她女儿讲话的时候,都喜欢拿她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经验,去假设或者尝试改变未来
这些话在成年人世界,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大实话,可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反感还是反感,母女俩每次还没说几句话就闹得不欢而散
有一次,兰妈看到她们糟糕的亲子关系,心中也不禁犯愁地劝说:“妈妈说的这些话都是实话,你要多听进去一些,免得以后吃亏了才知道后悔”
没想到,女孩居然向我发出了灵魂三连问:
“我为什么非要听你们大人的?”
“你们大人的思想和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吗?”
“再说了,以后是什么样,还是未知数,我为什么要提前给现在的自己找不痛快呢?”
…
看吧,这就是孩子的真实心理
你跟他讲道理,他们听不懂,你给他们讲未来,他们听不懂,你用未来的“苦”暗示现在要多努力,孩子只会觉得“没苦硬吃”
那能怎么办呢?兰妈见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育儿技巧,被称为:吊胃口沟通方法
•比如,我们希望青春期的孩子多看书学习,那就不要对他们说“赶紧写作业,多看些书”,而是把买给孩子的学习资料、还有学习用品都说成买给自己的
•为了让“吊胃口”效应发挥最大作用,最好还经常提醒孩子:“这是买给我自己的学习用品,你可不要动,千万不要动哦”
•紧接着,在愈禁愈想的心理作用下,你会发现孩子总是偷偷摸摸地靠近那些东西一探究竟
•就像“得不到才是最好的”心理作用一样,当家长适当地憋一憋孩子之后,再去故作大方地说:“好吧,那就借你看一小时,看完后就要还给我”
而在“东西还是别人的好”心理作用下,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自然也会被孩子格外珍惜了
02
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就当孩子是耍个性,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兰妈听过最好的回答是:
“发脾气是本能,不生气才是本事,注意观察你周围的一些人,所有动不动就骂骂咧咧、脾气暴躁的人,他们无一智者,情绪呢,也就像是你一直很难掌控的心魔一样,你控制不住它,就会被反噬控制,可如果你能熟练地控制了,那你的人生才算是被真正调成静音了,不会被情绪左右,身边的贵人多了,展现人生的机会来了,就连每一天的路都变得通畅好走了”
有一位妈妈,是一个做事情比较急的着急性格,每次看到儿子写作业磨磨蹭蹭的时候就觉得受不了
为了更好地提高作业效率,妈妈能做的就是每天盯着儿子写作业
可儿子呢,不到一个月时间情绪就崩溃了
在一次争吵中,儿子还不满意地特别强调说:
“听你的,什么东西,一点点小事情,你每次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这样凶我凶我,我不想忍受你发火的样子,你说话就像是野兽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可怕,我是有脑袋的,我也是有心情的,等我以后长大了,长得比你很高很高的时候,我要干嘛呢,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一顿,让你也感受一下,你现在对我的要求有多严格、对我的态度有多恶劣”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小孩简直是没救了”,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不正是这样吗
记得育儿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就是赋能,开心才能开窍”,这也是我们家长送给孩子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表达
如果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一点,兰妈的建议是:“小事不责,大事不争”
•当孩子因为小事犯糊涂时多一些体谅和包容,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可怕是害怕面对错误”的道理,孩子从此更加勇敢坚强
•当孩子一到一些过不去的坎儿时更不要批评责备,静静地抱着孩子,然后陪在身边什么都不要说,等到孩子愿意跟你分享时自然就会主动分享了,无声陪伴也是最容易打开孩子心扉,赢得孩子心的情感心灵汤药
03
不要满足无理的要求
只需管吃喝就行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教育路上,zui不该偷懒的那个人是家长,zui不该放养的也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您不知道怎么做,那就需要记住一句话:“适当满足,适当拒绝”,适当的满足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的爱,适当的拒绝也是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是有底线的
特别是性格比较倔犟又不服输的小孩,你越是不让做的事、就越是要想尽办法达到目的,如果跟这样性格的孩子持续对抗,那局面无疑是“相看两生厌”的谁也不待见的冷漠局面
有一位妈妈,在给女儿做学前体检时,发现孩子的有一项数据超标,送到大医院进行二次检测后才知道,原来是肝功能问题
因为是先天性的毛病,也就只能用药一直控制着
当得知孩子“生病”,一辈子也离不开药之后,妈妈只觉得自己的天塌了,心里面更觉得对不起女儿
自此,为了弥补,妈妈对女儿更多的是疼惜,不听话了哄着,闹脾气了哄着,就连无理取闹还霸道自私等人品问题时,妈妈也总是以“孩子可怜”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后来,女孩长大了,也彻底被养成一件事不如意就大吼大叫的性格
在家里如此,到了外面也一样
可除了自己的父母家人,外面的人有谁会惯着这样的脾气呢,太过自私霸道的性格也让孩子周围的同学和朋友都纷纷远离
大概从读初一开始吧,女孩的身边就没有一个朋友了,每次上下学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
特别是看到别人都有朋友、一起逛街玩耍时,女孩回家就把脾气发泄在妈妈的身上,她觉得就是妈妈把她养废了,所以才让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讨厌她
…
事实上,孩子该管的时候还是要管管的,如果只是因为心疼和不舍就“不敢”管,那孩子将来到社会上又该是怎样的霸道、如何的玻璃心呢
所以,养孩子的本质就是一场赋能,我们家长不光要用爱去浇灌孩子成长,更要传授给孩子更多成长的本领和能耐
特别是人品方面就是孩子的成长通行卡,不管是做什么事、和什么人相处,让孩子明白什么事都有底线,什么事也都是靠自己去争取和付出的,在踏踏实实的内在追求方面若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将来整个人生的走向自然也不会太差了
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不足,但不会惯着孩子的无理取闹,生活上再管好吃喝就行了
至于孩子,每个娃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点鼓励、缺点多安慰即可,不给孩子太大心理负担、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当然了,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把孩子塞进一个有严厉老师管教的重点班级,当孩子所处的都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笔记的热爱学习环境时,心里面的胜负心、还有对考高分渴望也自然会达到肉眼可见的努力和拼搏
04
也不要回复负面情绪
坏情绪就是一个黑洞,无论多大能量都无法填满
胡适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养育你,并非是恩情,而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既然无恩就无需报答,但还是要感谢你,因为你的到来,我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完整了”
是呀,孩子不过是碰巧成了父母的儿子或女儿,而父母也不过是碰巧成了子女的爸爸妈妈,没有前传,自然也就不是谁的续篇了
当然了,在这段成长和相伴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也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也都是自由的,爸爸妈妈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绝对不能“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遇到过一位妈妈,儿子成绩没考好,妈妈就骂他:
“你就考这么点分呀?你怎么好意思,我问你怎么好意思的”
“眼睛看着我,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吗?你长没长脑子,上课学什么了,我问你,你学习不好,你敢快乐吗?你好意思笑吗?”
“你能不能好好学,我问你话呢,说话,哑巴了呀”
在妈妈不断逼问下,孩子好不容易憋出一句话:“我已经努力了,可就是学不好”
没想到,妈妈继续咆哮着说“那你就别念书了”
可到了第二天,男孩真的没有去学校读书时,妈妈又情绪失控地指责孩子逃学、没有读书的态度
事实上,这件事从一开始的沟通情绪上就出了问题:
•首先,成绩没考好,对孩子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压力,还有情绪上的低谷期
•其次,孩子也许努力了,只不过是目标定得太高了,孩子实现不了、也觉得难以实现时,整个人自然也无法发挥出更多的勇气与积极性
•最后,坏情绪就是一个黑洞,激将法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绝望,护短宠溺又让孩子无法真正长大,无论多大的能量都无法真正填满
那我们家长要做的是什么呢?帮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其中还包括开心、和不开心的情绪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件比较满意的事情跑过来向你分享时,那就开启彩虹屁模式
“哇,太棒了”、“真厉害”,这些能提供情绪价值,又能让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情绪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又或者,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去接纳孩子的失落、还要明白孩子害怕被骂的担忧心理,从“能看得开”的心理层面上告诉孩子:“不要怕,我知道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如果总结经验和技巧下一次一定会考出更好的成绩”,这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高情商父母带给孩子的信心,更是能养出情绪稳定孩子的赋能关键
那么,关于对付青春期叛逆小孩的相关建议与方法,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