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先农坛,从头开始,筚路蓝缕,打造出健康的、可持续的职业足球体系。
最近,北京国安的坏消息纷至沓来。有人说,俱乐部已经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了。有人说,赞助俱乐部的中赫公司,欠了几十上百亿的巨额债务,而且,俱乐部已经被抵押。中赫公司主业好像是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怎么看都是翻身无望了,简直糟透了。
甚至有人说,国安俱乐部,这个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甲A)创办就有的老牌球队,已经难以为继,很可能就此解散。
1994年,甲A联赛职业化改革,从靠国家拨款的专业比赛,转向从市场中赚钱的职业联赛。94年至今,绝大部分球队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很多曾经风光一时,乃至夺冠的强队,后来都消失了。国安队是极少数没换队名的球队之一。国安队能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难道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么?
1994年足球职业化改革,当时的大背景是,国内方方面面都在推行“市场化”改革。不仅国有企业纷纷转制,就连有些国内一流大学,也拆了围墙办公司,跳到市场中去“冲浪”。
足球也加入到这个“市场化”大潮之中。大家相信,只要足球实行了市场化,球队、球员、教练都能挣到大钱。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之下,中国足球水平必定快速提高。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多年以后回头看,市场化改革这么多年,中国足球水平非但没提高反而节节后退,越来越差,现在已经从亚洲一二流降到四五流——可能还更低。
水平没提高,如果球市很繁荣,球迷高高兴兴看球,球员教练俱乐部高高兴兴赚钱,那也不错。可是,球市虽然一度繁荣,甚至热火朝天,但只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到了今天,有的俱乐部已经宣告失败,解散了事。还在坚持的俱乐部,也是惨淡经营苦苦挣扎。就连北京国安这种首都球队,都难以为继濒临解散。
也就是说,大家期望很高的“市场化”,在提高竞技水平和经济收入两方面,都很失败。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为什么这么失败呢?主要原因是俱乐部经营的商业模式错了。
1994年改革以来,甲A联赛很火爆,成了社会热点,吸引公众大量关注。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却让各俱乐部就此走上了歪路。
这条歪路就是,不靠俱乐部经营球市——出售比赛门票、出售足球周边产品、转让球员、组织球迷活动等等——来赚钱,而主要靠赞助企业的投资赚钱。
企业之所以愿意赞助俱乐部,就是看中了足球比赛的巨大影响力。因为这种影响力,地方政府往往很看重当地的足球队,足球队成了地方上的“形象工程”之一。企业赞助球队,就等于是支持政府的“形象工程”,当然就有机会和地方政府结成特殊的密切关系。有了这种特殊关系,企业在获得土地、银行信贷、优惠政策等多方面,都会得到地方政府关照。
换句话说,企业投资足球,用心并不在足球上,也不指望俱乐部赚钱。企业想要的是和地方政府结成政商关系。
这种政商关系,对房地产公司尤其有利。所以,先后有好几家大型房地产公司不惜巨资、大把砸钱赞助足球队。他们也确实因为特殊的政商关系,赚得盆满钵满不可一世。
这种经营足球的商业模式,一时也很难看出到底是好是坏。毕竟,“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比如电视台,盈利模式就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大家免费看电视节目,电视台通过插播广告把钱挣回来。
而且,当时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对足球队的投资确实很慷慨,挥金如土、豪气冲天。广州恒大甚至买来世界一流球员,不但夺得国内冠军,还在亚洲夺冠,成功地打造出亚洲一流球队。看上去成就斐然,很争气嘛。
既然如此,或许这种商业模式很好。中国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职业体育模式。
可惜,那只是个泡沫,很快破灭。辉煌一时的广州恒大足球队,随着恒大集团的灰飞烟灭,以解散告终。同样因此解散、消失的俱乐部,还有好几家。这里就不点名了。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中国足球俱乐部这种“寄生”型的经营模式,看起来轻轻松松赚大钱,其实风险很大。所谓“寄生”,就是俱乐部自己没有造血能力,或造血能力很差,俱乐部生存,主要靠赞助企业投资。
这些“政商关系型”企业,生意好时一掷千金甚至一掷亿金,看起来稳赚不赔风光无限。可是,政商关系和走钢丝差不多,随时可能掉进深渊。企业掉进深渊,足球俱乐部也就跟着完蛋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北京国安队以前的赞助企业是鼎鼎大名、富可敌国的中信集团。国安俱乐部的老板曾经得意地说:谁也别和中信比有钱。当然,相比那些“疯狂”的房地产公司,中信在经营国安俱乐部上还算稳健,出手很慎重,以至于多年来被讥讽为“说大话使小钱”。国安队的成绩也一直不上不下,算强队之一,但不算顶级强队。这么多年来,只得过一次联赛冠军。
大家以为,在资金这方面,谁出问题国安也不会出问题,没想到,中信集团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关国家整顿金融秩序,就不展开说了),不得不转让国安俱乐部,接手的,也是房地产公司。
然后,先是口罩,接着又是房地产低迷。这不,国安俱乐部也跟着“没钱”了。看来,足球俱乐部不能造血、不能养活自己,靠“金主”企业投资砸钱,风险很大。就连国安这种稳健型的俱乐部,也没能“可持续发展”。
不靠自己靠金主,这不是个好的职业体育模式。
甲A联赛初期,国安队的主场是位于南城的先农坛体育场。我曾经在这个体育场看过国安队的比赛。当时还是年轻队员的杨晨在边线带球疾进突破的身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先农坛体育场是北京的老牌体育场,但观众坐席不多,只能容纳两万多人。由于当时国安队的比赛非常火爆,几乎常常爆满。见此情景,比赛时球迷多次高喊:“回工体!回工体!”呼吁俱乐部把主场改为著名的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场当然各种高大上,而且,坐席比先农坛多得多,将近7万。
俱乐部顺应球迷要求,把主场搬到了工体。不过,在工体的比赛,很难有先农坛那种爆满,满场特有的那种火爆气氛,也就不多见了。
现在,国安俱乐部陷入经营困难,甚至濒临解散。我估计啊,解散还不至于。包括北京市府在内的各方,应该能找到解决办法,让国安俱乐部继续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个建议,国安把主场搬回先农坛体育场。
工人体育场当然很气派,坐席多得多,但也因此,运营成本也高得多。俱乐部每年的场租、安保等等,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且,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北京球迷很能造气氛造影响,但实际上北京球市并不大,“坐满工体”这事,往往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俱乐部花着7万人体育场的成本,却卖不出相应的球票。经营球市,从开始就面对如此不利的条件,这可不太好。
回到先农坛,球场各方面的成本大幅下降。而且,两万多的座位,和北京球市的规模大致相当,基本能做到满场。门票方面的收入稳定,球场的气氛也很火爆。
最重要的是,回到先农坛,是在向外界和俱乐部自己宣示,放弃已经被证明失败的“寄生”型模式,筚路蓝缕,从头再来,集中精力在足球本身上,努力打造出俱乐部自我造血、靠球市收入运营的正常职业足球模式。即使收入不高,也宁可要“小而美”但自力更生的俱乐部。过去那种“大而狂”实际是寄生的俱乐部,不要也罢。
从另一个角度说,国安俱乐部在球市经营上其实做了不少事,颇有些成就,但因为主要依赖企业赞助,这方面的收入,可有可无,不重要。这样一来,对北京球市的开发,其实并不充分。
也就是说,今后如果确立自力更生、靠经营足球本身为生的健康模式,反而会有利于开发北京的球市。北京毕竟是国内超一流城市,人口众多,消费力巨大。如果经营有效,其实可以养活不止一支足球俱乐部。
自己赚钱自己花,就算不那么富裕,也远强于手背朝下仰人鼻息找人要钱。希望国安俱乐部渡过眼下的难关以后,就此奋发,励精图治,在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上,开风气之先,带个好头。这才是首都球队应有的格局和作用。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