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烈日当空,为何仍有人倒在热浪里?一位医生的提醒,或许能帮你挺过这个夏天。
在空调房里抱怨“太热”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在马路边、工地上、田野中,还有一群人顶着暴晒工作。夏季高温,不只是“晒黑”的问题,对露天工作者来说,是一场和身体极限的较量。中暑不是大事?错了,它可能是“命悬一线”的开端。
夏天的高温,不是简单的“热”,而是一种环境负荷。特别是当湿度高、风速小,身体散热变慢,体温调节机制就容易被打乱。一旦核心体温持续升高,超过40℃,人就可能陷入热射病的危险边缘。
很多人觉得“我年轻,抗热”,但中暑不挑年龄,不看体质,而是和你所处的环境、穿着、防护、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在户外连续工作几小时的人,身体早已超出负荷,脱水、电解质失衡、体温升高,往往是连锁反应。
补水,是第一道防线。但别以为“多喝水”就万事大吉。大量出汗时,体内失去的不只是水,还有钠、钾等电解质。如果只补水不补盐,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反而加重不适。建议间隔1小时,适量饮用含盐饮料或淡盐水,帮身体恢复平衡。
穿着上也有讲究。深色衣服吸热快,紧身衣不透气,都是高温中的“坑”。建议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长袖衣物,不仅能挡阳光,还利于汗液蒸发,防止体温过度上升。同时戴好帽子,护住颈后,不要小看这个细节,热量从这里散得最快。
很多露天工作者喜欢“硬扛”,但身体从来不会撒谎。只要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恶心、肌肉痉挛、注意力涣散,就要立刻停下,换阴凉处休息。千万别等到晕倒,那是身体发出的“最后通牒”。
除了身体防护,也要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这段高温时段,这是一天中紫外线最强、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如果工作必须持续,至少每小时休息10分钟,找个阴凉通风处喘口气。
有些人为了“提神”,会喝冰可乐、冰咖啡,其实这对身体是双重刺激。冰饮会让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影响消化和吸收,咖啡因又会利尿,加重脱水。夏季饮品更推荐温水、淡茶水、或者自制的绿豆汤、金银花茶,既能补水,又能散热。
说到饮食,别忽视它对抗暑的“战斗力”。高热环境下,身体代谢加快,热量消耗大,但这不意味着要猛吃大鱼大肉。建议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桃子,既能补充水分,也提供维生素C和钾,帮助身体抗氧化、调节电解质。
有人说绿豆汤“清热解毒”,其实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补水利尿,对轻度的不适确实有缓解效果,但不能替代休息和防护。不要迷信“偏方”,不论是喝什么草药水、还是贴什么神奇贴片,都不能代替科学的防暑机制。
现代城市中,有些工地会设置“清凉驿站”,提供休息区、风扇、淡盐水,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越来越常见,也该成为一种城市温度的标配。每个挥汗如雨的背影,都是这个城市运转的一部分。
其实不仅是体力工作者,有些人看似坐办公室,实则在户外奔波,比如外卖员、快递员、交警。这些岗位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例如延长配送时间、缩短高温时段的工作任务,是一种对健康的尊重。
高温中暑,不是“倒下”的那一刻才开始的,而是从你忽视一个个小信号时就已经埋下隐患。比如尿量减少、尿色加深,这可能是脱水的早期提示;又比如持续口干、心跳加快,也可能是身体在为降温拼命。
有个冷知识:人在高温中活动时,体温调节主要靠蒸发散热,而不是出汗本身。也就是说,如果空气湿度太高,汗水蒸发不出去,反而更容易中暑。在闷热潮湿的天气里,哪怕没怎么出汗,也要警惕热积累。
别小看一顶帽子、一瓶水、一块遮阳布,这些看似简单的装备,可能是你与中暑之间的一道“命门”。尤其是工作单位,应当为员工提供足够的防暑物资,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配”。
我们常说“靠天吃饭”,但人不能靠命硬。高温下的作业,靠的不只是体力,更要有健康意识。把身体当机器用,迟早会出故障。夏天不是用来拼命的,而是需要用智慧去避其锋芒。
很多人习惯等问题来了才处理,但健康这件事,一旦“补救”就晚了。真正的健康观,不在于“坚持”,而在于学会“适可而止”。晒得再黑,也别晒伤;干得再多,也别干到虚脱。节制,是对身体最深的尊重。
其实每年夏天,都有人因为中暑送医甚至离世,但这类悲剧,本可以避免。如果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个动作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高温下工作的你,不是“铁人”,也不是“钉子”;你是会疲惫、会中暑、会倒下的人。请你记得,别硬撑,别忽视,别让身体的抗议被你当成“小题大做”。身体不是用来挑战极限的,而是用来陪你过好每一天的。
让我们用科学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清凉的夏天。不靠迷信,不靠“扛”,靠的是对身体的理解和尊重。这个夏天,请你活得清醒、活得健康、活得自在。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建国.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2):263-266.
[2]刘志强,李芳.夏季高温环境下职业人群中暑防控策略研究[J].职业与健康,2020,36(23):3252-3255.
[3]魏聪,张丽萍.高温作业中暑的预防与干预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17(6):130-135.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