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科技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这场活动有答案。5月17日,第九届珠三角科技劳动教育研讨暨青少年智能机器人交流活动在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举行,来自珠三角地区128个单位、671支队伍、948名选手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科技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展现青少年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
本届活动由广东省电子学会科普教育分会、泛珠三角科技教育学会主办,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创造性劳动专业委员会承办,珠三角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共同体协办。
搭建劳动与科技融合的实践平台
当天上午,活动开幕式在精彩的歌舞表演中拉开帷幕。
一直以来,莞城始终以“学在莞城”为教育品牌,坚持“劳动为基,创新为翼”的育人路径,将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开幕式上,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玮表示,本次活动既是对莞城“科技劳动教育”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区域协同育人的有力推动。
“希望通过打造智能机器人竞技、创意拼搭等劳动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让‘以劳启智,以创促学’的理念在莞城落地生根;同时通过专家研讨、师生交流,进一步凝聚‘科学教育共同体’的智慧,为珠三角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张玮如是说。
开幕式上,泛珠三角科技教育学会会长罗隆指出,珠三角科技劳动教育研讨暨青少年智能机器人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丰富,包括专家讲座、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以及智能机器人交流活动项目展示等。
罗隆在讲话中回顾了九届活动的发展历程:累计近万人次参与,覆盖智能机器人竞技、名师教研、论文征集等多元形式,已成为珠三角地区科技劳动教育的品牌项目。同时,他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将活动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新平台;二是推动活动课程化,实现科技劳动教育常态化;三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爱科学、爱劳动”的种子,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第九届科技劳动教育论文与案例征集活动颁奖仪式。组委会共收到珠三角各地90篇论文(案例),涵盖“科技与劳动融合”“人工智能课程”等主题,其中莞城建设小学三位教师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多维度竞技激发创新思维
此次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以“科技赋能劳动”为理念的青少年智能机器人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赛。竞赛项目场地大多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旨在让选手们的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服务于生活,适应于生活。
活动上,128个单位、671支队伍、948名选手分成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在无人驾驶机器人接力赛、智能无人车行驶积分赛、迷宫逃脱、智能快递、机器人DIY擂台赛等八大竞赛项目中同场竞技,通过编程、拼装、调试等环节,完成无人驾驶机器人接力、智能快递分拣等任务,充分展现青少年在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
无人驾驶机器人接力赛与智能快递竞速赛具有趣味性、实操性、竞技性的特点,要求选手们自己动手组装机器人、编写调试程序、完成规定任务,对选手们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智能无人车行驶积分赛与迷宫逃脱赛则趣味十足,吸引了不少选手角逐奖项。而机器人DIY擂台赛考验选手们的操作,由选手通过遥控的方式,控制机器人在擂台上模仿人类打擂台,选手在该项目中展示了高超的遥控驾驶技术。
参赛学生纷纷表示,本次交流活动不仅让自己将所学的科技劳动教育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还为大家搭建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今后将继续探索科技与劳动的奥秘,追求科学梦想。
共探科技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活动同期举办的还有第九届珠三角科技劳动教育研讨会。来自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韶关等地的名师工作室、教育家培养工程工作站的带头人及成员在研讨会上进行科技劳动教育工作交流,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会上,广东省科技教育何远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何远志以“探索一粒米的生命旅程”为例,分享“C-POTE”跨学科学习模型,展现科技与劳动教育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
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带头人周小江以“AI航灯”项目为例,讲述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助力湾区科技人才培养;广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坊主持人郭丽萍以《点燃兴趣火种,解码创意实践——以“独具慧盐”为例》为主题,分享主题式融合创新育人项目研究成果。
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工程邓汉盘工作站主持人邓汉盘,围绕《东莞中小学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与大家进行工作分享与交流;其工作站成员苏丽冰围绕《写好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提炼与写作模板》作经验分享。
来自河源市的劳动教育教研员王国强介绍区域教研体系建设经验,强调“以赛促教、以研促学”的常态化机制;当地非遗传承人黄雪花通过“舞动非遗不‘漆’而遇”说课,展示传统工艺与科技手段的结合;源城区教师诸科花则以“润唇膏制作”为例,分别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科技劳动教育的成果提炼路径。
韶关市武江区赖秀秀中小学劳动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赖秀秀以《劳动教育中的快慢共生》为主题,介绍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
最后,罗隆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各地的探索成果,他表示,从东莞的跨学科模型到河源的非遗创新,从深圳的AI课程到韶关的劳动哲学,各地实践展现了科技劳动教育的多元可能。“希望珠三角地区建立常态化的教研共同体,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共享师资资源、举办跨区域竞赛等方式,推动科技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接下来,珠三角地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耕科技劳动教育,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劳动情怀的时代新人,让“科技赋能劳动,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在湾区大地上结出更多硕果。
撰文:李玲 黄婷
受访者供图
【作者】 李玲;黄婷
教育莞家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