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湖北一老汉来中南海宣称要找朱德,直呼其名:老朱在吗?

“同志,老朱今儿在里头不?”1960年9月23日晌午,中南海西门执勤的警卫员王德胜听见这声带着浓重湖北腔的询问,手里的登记簿差点滑落。眼前这个身着粗布褂子的老汉,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着红墙内比划。他的竹筐里塞着发霉的糠饼,裤脚沾满干涸的泥浆,却直挺挺站在岗哨前重复着: “就找朱总司令,俺们是老相识。”

这份直截了当的请求惊动了整个警卫连。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闻讯赶来时,正看见老汉从包袱里掏出个油布包,里头整整齐齐叠着张1934年的《红星报》,泛黄的头版上赫然印着朱德与战士们在赣南的合影。 “当年朱老总说,不管啥时候有事,拿这个来中南海。”老汉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个自称罗忠文的七旬老人,此刻像棵倔强的老松杵在中南海门前。他的故事要从咸宁的稻花香里说起——1926年的那个夏夜,二十九岁的长工罗忠文攥着半块发馊的麦饼,蹲在村口碾盘上听北伐军的宣传员演讲。当听到 “耕者有其田”五个字时,这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突然站起身来,麦饼碎屑簌簌落进衣襟里: “算我一个!”就这样,这个湖北农民扛着锄头参加了赤卫队。

1932年秋的鄂豫皖苏区,已经成为红军排长的罗忠文在黄安战役中遭遇了人生最惊险的时刻。他所在的突击队误入敌军重机枪阵地,子弹像暴雨般倾泻而下。 “当时我右腿中了两枪,肠子都流出来了。”多年后老罗说起这段,还会下意识捂住腹部, “要不是朱军长带骑兵连冲过来,我这把骨头早烂在泥巴里了。”朱德亲自给他包扎时说的那句 “革命的火种要留着”,成了他后半辈子的精神支柱。

最传奇的当属湘江突围那次。1934年冬,红一军团司令部被桂系军阀咬住尾巴,撤退到潇水边时发现浮桥被炸。身高一米八的罗忠文二话不说背起朱德就往河里蹚,十一月的江水冷得刺骨,老罗的旧激得钻心疼。 “朱老总趴我背上直喊'放下我游过去',我说您指挥千军万马的手,哪能泡在这冰窟窿里!”这段往事后来被改编成话剧,在延安大礼堂连演了七天。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本该享受师级待遇的老兵却做了件让人费解的事。他揣着复员证明回到咸宁乡下,在自家茅草屋前挂起 “光荣军属”的木牌,白天抡锄头,晚上教民兵打绑腿。1953年县里要给他安排工作,他摆摆手: “仗打完了,该把位置留给年轻人。”直到1959年大旱,眼看着乡亲们啃树皮充饥,老罗才翻出珍藏的《红星报》,揣着最后半袋炒面上了北去的火车。

罗瑞卿安排他在招待所住下时,发现老汉的布鞋底磨穿了三个洞。朱德得知消息连夜从北戴河赶回,两个老战友见面那刻,朱老总一把攥住罗忠文的手: “你个罗蛮子!二十多年不来找我,非得等乡亲揭不开锅?”第二天,三十辆满载救济粮的卡车就从郑州调往咸宁。有意思的是,押车的战士后来回忆,罗老汉硬是跟着车队回去,路上啃的还是自家带的炒面。

这个故事在1962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被朱德提起时,元帅摘下眼镜擦了擦: “我们共产党人,就该像罗忠文这样,功成身退时不伸手,群众有难时不沉默。”而远在湖北的罗老汉,此刻正蹲在刚修好的水渠边,往记事本上歪歪扭扭地写: “六零年九月廿四,朱老总拨粮五万斤,来年定要还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中南海   湖北   老汉   湘江   司令部   红星   炒面   锄头   其名   乡亲   老总   年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