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人到了中年,开始有点养生意识了,但养生这事一旦走歪,往往是越“养”越折腾。
有的人天天出一身大汗,说是排毒;有人大碗喝果汁,信它能补维生素;有人饭都不吃了,为了减肥;还有人一发烧就盖被子捂出一身汗,以为这样能快点退烧。
看着是认真在管身体,结果把身体管得乱七八糟。有些习惯,不光没什么用,还可能让身体伤得更深,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信错了”。
就说出汗这事吧,健身房里有那么一拨人,穿着厚衣服,戴着塑料腰封,跑步机上狂奔,就为了出一身“排毒汗”。
有的人去汗蒸馆,蒸到头晕才出来,还说出了好多“湿气”。
问题是,汗并不是毒。人体的主要排毒器官其实是肝脏和肾脏,汗液里95%以上是水,剩下的电解质和尿素含量少得可怜,能排的毒真是有限得很。
汗出得多,水丢得多,还把身体的钠、钾、镁这些电解质搞没了,时间长了,头晕、乏力、心悸都来了。
有个研究挺吓人,南方医科大学的一个团队对120名“汗蒸爱好者”做了调查,发现有将近4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而且一半人有心率异常。
这个比例可不低,特别是中老年人,心脏本身就没那么灵敏,电解质一乱,心肌细胞就可能失控,那就不是养生,是危险了。
而且大汗淋漓还会带走皮肤上的天然保护膜,让皮肤屏障受损,结果就是瘙痒、干裂、红斑接踵而至。
还有一件事,特别多人踩坑,那就是粗粮吃得越多越好。以前大家吃不饱,精米白面是好东西,现在反过来了,觉得吃粗粮才是回归自然。
玉米面、糙米、五谷杂粮,一顿吃个五六样,自己觉得特健康。
但胃不这么觉得。粗粮里的纤维确实多,有助通便,这没错,可如果主食大多被粗粮替代了,问题也就来了。
长时间靠粗粮维持主食,会导致微量元素缺乏。
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里显示,长期高比例摄入粗粮人群中,约有30%存在轻度缺铁性贫血,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而且粗粮消化慢,容易积滞在胃里,脾胃功能弱的人吃完肚子胀、放屁多、拉肚子的情况特别多见。
更坑的是,有些人为了追求“更粗”,把没煮熟的豆类、没泡透的杂粮直接吃进去,这些未完全加热的粗粮会带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影响蛋白质消化,长时间吃甚至让营养吸收更差。
再看喝果汁这事,真的被吹得太离谱。什么“每天一杯,补足维C”,听着多顺耳。
水果榨成汁后,膳食纤维被破坏,糖分释放出来,等于是直接往嘴里灌果糖和葡萄糖。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15年提醒过:果汁不能替代水果。
原因就是它升糖太快,缺乏饱腹感,而且糖分集中。
一杯橙汁得用两三个橙子,谁吃水果能一口气吃这么多?一杯橙汁得用两三个橙子,谁吃水果能一口气吃这么多?可见果汁中的糖分过多。
有个研究挺有意思,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9万人做了20年追踪,发现每天喝果汁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吃水果的人高出了21%。
特别是果汁喝得多的那群人,体重、血压、胰岛素指数全都在往坏的方向走。
更别提市面上的“果汁饮料”大多是浓缩汁加糖加水勾兑的,根本没多少真正的果肉。靠喝果汁补维生素?那就是自我安慰。
还有那个减肥的人最爱说的“不吃主食”,真的不是聪明做法。
主食里的碳水化合物是大脑、神经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突然断掉碳水,身体短期内是会瘦一点,但那大多是水分和部分肌肉减少了。
脂肪其实还好好待着,根本没被动多少。而且长时间缺碳水,身体会进入酮症状态,会头痛、乏力、注意力下降,甚至可能诱发低血糖。
南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对长期低碳饮食的40人做了12周追踪,发现基础代谢率平均下降了12.7%,而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反弹比例高达78%。
不吃主食的减肥,就像是强行按下暂停键,短期有效,长期紊乱。
特别是中老年人,胰岛素调节能力差,不吃主食反而让血糖波动更大,还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反弹效应。
捂汗退烧这个习惯,真是从小跟到大的“伪经验”。发烧时便覆以厚被,一番猛汗之后,便以为汗出则烧退。
可真发高烧的人,身体核心温度已经过高,再捂汗,只会让温度上升得更快,心跳更快。
特别是38.5℃以上的高烧,盖被子等于是往火堆上添柴。医生们都怕这种“捂汗治疗”,因为它很容易让孩子或老人出现热射病,严重的甚至可能抽搐、昏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收治过一个因发烧捂汗中暑的案例,患者在家盖了三床被子,体温一度冲到了41℃,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
高热时,身体耗氧量增多,心脏工作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肌缺血。科学退烧该干啥?该吃药吃药,该物理降温降温,不是靠闷。
至于红枣补血,那真是个老掉牙的说法。红枣的确含铁,然此铁为植物性铁,即非血红素铁,人体对其吸收率极低,仅约4%。
事实上,猪肝、牛肉等动物性食物才是铁元素的最佳吸收来源,其铁的吸收率可达20%以上,要想补血,可以尝试这些食物。
靠吃红枣补铁,就像拿个小杯子往大缸里舀水,看着努力,其实效益低得可怜。更关键的是,红枣的糖分高,100克红枣含糖60克左右,对糖尿病人来说特别不友好。
更有研究显示,红枣中含有一定量的鞣酸,这个成分反而会抑制铁的吸收。如果饭后立刻吃红枣,那吸收铁的效率就更低了。
中国营养学会在2021年的一份报告里指出,红枣补血的理论基础其实并不成立。
真贫血了,得去查血,明确是哪类贫血,补叶酸、补铁、补维生素B12各有各的方法,吃红枣治贫血,那是给嘴找借口,不是给血找营养。
问题来了:为啥这些看起来“传统靠谱”的养生方法,反而这么不靠谱?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高蔷.养生七大误区[J].农村新技术,2018,(08):67.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