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保安大叔按照惯例提前到岗,他的习惯一直如此:早到一点,可以早一点接班。但这天,他再没能站起来。
那天的气温超过40℃,保安亭没有空调,头顶烈日,脚下滚烫的水泥地。更严重的是,他住在一间毛坯宿舍里,几十平方米挤着十几个人,没有空调,连风扇都不够用。
然而保安大叔在刚到岗不久后突然晕倒,同事尝试急救,可让所有人遗憾的是,等到医生赶到,就确定他已无生命体征。
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个例。每年一到盛夏,就不断有人因为高温出现中暑、意识模糊、休克,部分人情况急转直下,救治不及时,就成了家人永远的痛。
阳气盛极的三伏天,是最伤人气血的时节之一。《黄帝内经》言:“暑易伤气,气伤则神乱,神乱则死。”
一、高温的杀伤力,不止热射病一种
很多人以为,热伤害就是中暑,休息一会喝点水就好,其实不然。
当外界温度太高,体内热量来不及排出,会导致核心体温升高。超过40℃时,身体的调节机制开始紊乱,神经系统首先受到攻击,接着是心血管、肝肾功能,能发展成抽搐、意识丧失,乃至器官衰竭。
其实,不用等到四五十度才危险。
研究发现,当室外温度超过35℃,并伴随高湿度,人就极易出现脱水、心跳加快、疲劳、判断力下降。这时若还要长时间站立、暴露在阳光下,身体会迅速进入“失控状态”。
中医讲“热邪内陷,灼伤心神”,意思就是高温不只是烧皮肤,更会扰乱人体最核心的神志系统。
二、这两个时间段外出,是“伤身高峰”
上午11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太阳最烈、地表温度最灼的时段。
研究显示,沥青地表温度可飙升到60℃以上,人在上面行走几分钟就会产生热应激反应,体力明显下降。
早上6点到8点,阳气未升,湿热未散,这时贸然外出运动,扰乱了阴阳升降之势。中医讲“日出而作,避午为阴”,其实是讲究身体气机与天地节律的同步,非简单的时间表问题。
中老年人本身阳气已退、气血渐虚,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大大减弱。清晨、正午这两个时段,若长时间外出、剧烈运动,热气与湿气夹攻,不但耗伤肺气,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三、年过五十,过夏要注意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不贪凉、不捂汗,室内通风要自然
很多人怕热,一进屋就空调开到最冷,结果冷热交替,血管收缩剧烈,更伤心脑。也有些老人舍不得用电,屋里连风扇都不开,热得满头大汗。殊不知,“汗出太过,阳气外泄”,是导致虚脱、中暑、心跳紊乱的根源。
老人夏天居住环境需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控制在适中,不冷不闷,身上略有汗意即可。
第二件事:饮水不宜贪多,温水为宜,切忌冰冷猛灌
很多人一热就狂喝冰水,但这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负担。冷饮会使肠胃骤然收缩,胃中阳气受伤,不仅拉肚子,还容易食欲减退、脾气郁结,形成“虚火上扰”。
正确做法是小口多次饮温水,可在水中加少量淡盐、炒麦芽、荷叶、乌梅之类的养阴解暑之品,让水不单纯解渴,还能润肺安神。
第三件事:中午须小憩,夜晚宜早睡,气息要调顺
夏天日长夜短,若午间不休,极易神疲乏力。中午闭目养神半小时,即可让心神得养,补足午阳。晚上早睡,有助体内阳气潜藏,为第二天生发做准备。
长年不午休者,容易形成“心神燥动”,夏日养心,即是养命。每一分静养,都是为来年储备气血。
最后说一句
保安大叔的倒下,不是一时不慎,而是社会、生活与身体多重因素的积压。这件事提醒我们,高温不是天气问题,而是健康“伏兵”。气温再高,也别忘了凉一凉心、缓一缓步,把自己放在清凉处。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