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开始确立,到宋朝趋于成熟,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结束而终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这一千二百余年间,无数莘莘学子,点灯熬油,潜心苦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上也有无数名人通过这种方式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启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科举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平等的接受同一条终点线的选拔,它是中国最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科考中考取第一真的很难很难,在每一层级的考试中均取得第一更是难上加难。遍寻中国的科考史,“连中三元”的人凤毛麟角,而“连中四元”的,全中国一千余年间只有一人,这个人是我们开封的一名超级学霸,叫孟宗献。孟宗献是金朝时的开封人,由于外族统治的缘故,史料对他的记载并不详尽,只有字友之,开封人,金世宗大定三年状元等寥寥数语,但对他连中四元的事记载的比较详实一些。
了解科举的人都知道,“连中三元”就是在科举最重要三个层次的考试中均获得第一,乡试中考第一得到“解元”,会试中考第一得到“会元”,殿试考第一得到“状元”。同时得到“解元”、“会元”、“状元”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自有科举以来一千二百年间仅十五人“连中三元”,这些人每个都被历史认真的记载过,轻易就能查到他们的名字和成绩。史上连中四元的只孟宗献一人,“连中四元”是金朝特殊的科考制度决定的。
金朝是中国北方崛起的一支游牧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在统一北方以后,开始全面汉化,开科取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他们的用人制度。由于中国的北方地域广大,城市稀少,因此,金朝将科考分成四个层级。先是“乡试”就是在自己的州、县考试。考中的学子分三路,黄河以北的到大兴府考试,黄河以南的到开封府考试,西北方向的到大同府考试,这一级考试称为“府试”,考取的人再统一到金朝的都城大兴府参加全国性的考试,称为“会试”。考中的人再到皇宫由皇帝亲自面试,叫“殿试”。孟宗献在这四次考试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绝好成绩,他绝对是学霸中的战斗机。
孟宗献作为千年科举中的“唯一”,到底有多么的与众不同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他的一首词可以从一个侧面告诉你他超绝于世的才情,他的一首《菩萨蛮》是这样写的:睡惊秋近鸣虫砌。砌虫鸣近秋惊睡。苍鬓掺匀霜。霜匀掺鬓苍。影孤灯翳冷。冷翳灯孤影。长叹浩歌狂。狂歌浩叹长。这首词的妙处在于第二句都是第一句的反着念。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汉字的把控力是多么的强大。
开封历史上一直是非常崇尚读书的城市,市中心专门有一条街,名字就叫书店街,街上分布着许多各色书店,书店的角落里时常会遇到一些安静的读书人,这些安静的读书人让你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希望。北宋真宗皇帝激励天下学子的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已经成为了一种理念,深深的沉积在每个开封人的血脉里,千年来薪火相承。 写开封的历史让我发现,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十五人中,有两个都是我们开封的,一个是北宋雍丘的宋痒,现在的开封杞县人,另一个就是孟宗献,并且孟宗献还是唯一一个连中四元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开封人是非常有读书潜质的。
傍晚,时常会从一所学校的门口路过,看着一群群的孩子,穿着整齐的校服,带着眼镜,背着厚厚的书包,嬉笑间从我身边走过,心中时常会涌现出些许羡慕,羡慕他们的天真,羡慕他们的未来可期,望着这些灿烂的背影不由的会畅想,经年以后,他们中必有鹏程万里者。#开封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