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用一场101:66的大比分,让韩国彻底见识了新生代的能量,而韩国主帅在赛后直接点名夸赞中国的罗欣棫和张子宇,说她们不是配角,而会是未来的绝对核心。
这种“点名表扬”放到中韩女篮交锋史上,可不多见。
比起往年擂台上你争我夺的火药味,这届亚洲杯赛场下倒是多了一些认真观望与惺惺相惜的意味,看球的人都知道,这场戏可能只是开头。
要是你也在夏天的傍晚打开电视,看这场女篮季军战,估计也会跟我一样被比分吓一跳。
一开场中国女篮手风就极顺,韩国队连追分的念头都提不上,整个节奏完全由我们掌控。
赛前外界都说,中国女篮这批年轻人还没完全磨合好,晋级之路磕磕绊绊,大比分输给日本时,网上满是“战术失灵”的批评声。
我当时想,换作谁刚经历一场失利,心里能不憋着点劲?
结果季军战一上来,她们就用强硬的身体和不讲理的篮下统治力,把韩国压制得几乎没了还手之力。
主帅韩同永(韩国主教练)这回真的服气。
他先是客观分析,说中国女篮的打法和别家都不一样,尤其是球员的身材和篮下能力,确实难缠。
随后有点感慨地挑出来两个人,一个是身材高挑、进攻多变的锋线罗欣棫,另一个,就是18岁、几乎在场上“立不倒”的巨塔张子宇。
你想想,让韩国队教练心服口服地认可两个刚冒头的小将,得多有冲击力?
他说罗欣棫,能突能投,身高打三号位就是占便宜,灵活拼劲又足;说张子宇,简直是“篮下怪兽”,太高、太强了,完全不是同龄人能挡住的那种。
一个是灵活锋线,一个是篮下铁塔,这种配置,不是韩旭、王思雨那拨人,更年轻、更有冲劲。
或许在中国球迷心里,她们还没真正达到明星队友的高度;但从对手口中得到的尊重,多少不是夸大其辞,毕竟,韩国女篮也是亚洲劲旅,感受过“伤害”之后的评价,多半不会假。
回头看看这届亚洲杯,中国姑娘们其实承载了太多期待。
上一轮惨败给日本,很多人说“双塔战术”只是看起来美,实际球场上发挥得远没想象中顺利,速度慢、后卫传球勉强、锋线缺乏爆点。
不过季军战却是另一种风景。
“双塔”韩旭、张子宇联手贡献了场均31.5分、15.8篮板的数据,这放到国际赛场也不算逊色。
尤其张子宇,虽然才18岁,数据亮眼的同时,还有那种赛场气质——稳,有狠劲,“不认怂”,在和比自己大五六岁的球员对抗时一点不虚。
这不禁让人想,未来几年中国女篮,就是靠她们新生代往前冲了。
其实,亚洲其他劲旅也都在培育新鲜血液。
看看澳大利亚,日本,都走在了人才储备和更新换代的前头。
澳大利亚队的福勒,这次轻松拿到MVP,整体身体、技巧都很平均,日本女篮则更“快”,打法朝美式靠拢,还乐意给年轻球员试错空间。
像田中心这些年轻面孔,已经能在决赛和澳大利亚队拼得有来有回。
主教练盖恩斯还专门提到,澳日两队未来几年会是亚洲之巅的主旋律。
我很喜欢苏群的一句话:经验能弥补新阵容磨合中的很多问题。
王思雨在这届比赛的表现,说白了对节奏把控很稳,能自己突也能分球给内线。
要不是她在关键回合让球队不至于自乱阵脚,中国女篮在半决赛恐怕还要更被动。
但本届杯赛最让球迷觉得新鲜的,还是“后浪拍前浪”的景象。
锋线上除了老面孔,越来越多像罗欣棫一样的“新面孔”,肯拼所幸没太多包袱。
她在小组赛时抢下关键篮板,篮下对抗韩国的硬防,连场下观众都忍不住拍手。
她的自信和冲劲,很多时候决定了比赛走向。
与同龄人“卷”到一起时,更能激发潜能。
张子宇则又是另一个维度。
“篮下巨兽”这标签不夸张,18岁身高臂展仿佛为篮球而生。
老一辈球迷应该还记得2012年的韩旭,那年她初登场也是这种大杀四方的模样。
只不过张子宇的身体对抗感更出色,一双大手,几乎在篮下随时完成终结。
这种天赋,加上国内教练更科学的培养,一旦心理和体能跟上,就是未来不可限量的核心。
这回被韩国主帅当众表扬,也恰巧说明了对手在实战后对实力的尊重。
话说回来,和日韩澳这些真正拳拳到肉的对手交手,对于中国女篮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成绩固然重要,暴露出的不足、阵容调整、高压下如何逆转局面,这些才是经验的金矿。
像隋菲菲就曾经分析过,“双塔”不是简单把人放进三秒区,而是要让韩旭拉到罚球线策应,张子宇镇守篮下;后卫要能精准找到机会击地传球,翼侧球员要不断穿插,帮两大仙女腾出空间。
篮球嘛,看起来是身体碰撞,实际背后全靠默契和技巧加持。
我倒觉得这点,比任何一次快攻、暴扣来得更有魅力。
中国女篮如今正走到新老交替的关键节点。
大部分球迷眼中的主心骨,也许还是韩旭、李梦、王思雨这些曾带队登顶的老将。
但从行业的判断来看,00后的成长速度实在让人欣慰。
FIBA数据不会说谎,18岁的张子宇能稳定贡献13+8的数据,和韩旭搭档“内线双塔”,给了球队无限遐想空间。
说不定,2026年世界杯大战时,中国女篮的首发名单中,这两个名字就真成了“王牌担当”。
我自己的期待反而更平和。
经历过巅峰的2019年,也体会过低谷的失落,现在看这批小姑娘的成长,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机会成长和总结。
其实,和美国、日本这些世界级强敌相比,我们的发展节奏从来都没慢下来。
美国女篮靠着从中学就打基础,高中、大学联赛一路循环递进,早早锻炼出了布里特妮·格里纳那样的大心脏;日本女篮也愿意“大胆放养”,田中心这类00后球员在国内联赛打满主力。
你不得不感慨,只有让年轻人多吃点亏、多磨练,才能挖掘最大潜能。
中国女篮要想维持这股亚洲巅峰的竞争力,真不能总指望经验丰富的老将扛大旗,更要让新主力持续上场、犯错、承担压力。
有时候看的就是气质和担当。
像今年新冒头的罗欣棫和张子宇,是幸运吗?
某种程度上说是的,但更多还是实力和态度的结果。
这场对阵韩国的大胜,是女篮新王朝破土而出的信号。
教练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针对性的战术,给年轻球员更大舞台。
球迷们要做的,也不只是冷眼旁观,或者等着冠军到手时才送一通掌声。
更值得期待的,是在下一个夏天、下一个世界杯赛场,看见她们更成熟、更顽强地站在聚光灯下,和世界强队、老对手正面再拼。
我反复回想这个夜晚的球馆:女孩们大笑、流汗、拥抱,场边的教练、球迷、媒体都在用各自的语言表达着同样一句话——你们可以的。
这个声音,如果再响一点,再远一点,说不定能传到更多渴望成长的人耳里。
而那个18岁的张子宇,也许会微微抬头——“谁说我的极限就在今天呢?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