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呀?虞书欣粉丝的一场“罚粉”风波,居然撕开了内娱藏了多年的“对接”秘密。
原本只是饭圈内部的小矛盾,这下直接把“粉丝对接”这个隐形角色推到了公众面前——以前只知道后援会、大粉,哪想过还有这么个“中间桥梁”?既能跟工作室说上话,又能管着粉丝的事儿,可这次怎么就成了“背锅侠”?
最近,虞书欣商务博下的几张聊天截图炸了锅。有粉丝因为在评论里吐槽“这个商务资源配不上欣欣”,被对接发了条“处罚通知”:1年内不能领粉丝福利(比如签名照、演唱会优先购票权),要想缩短时限,得做三件事——买代言产品冲商务销量、给艺人打投做数据、抢评商务博的前排。通知一出来,粉丝直接炸了群:“凭什么用福利绑着我们听话?”“对接到底是帮粉丝还是帮团队?”有人去工作室官博底下刷“更换对接”,有人在超话里发长文“细数对接的五大罪状”,甚至有粉丝打电话到华策影视(虞书欣的经纪公司)投诉,要求“招专门的粉丝运营”。就这么着,原本藏在饭圈里的“对接”,一下子成了路人讨论的焦点。
其实“粉丝对接”不是新鲜词,就职于国内一线偶像经纪公司的夏智跟我说,早个五六年,对接的活儿特简单——工作室把艺人的行程表(比如哪天录综艺、哪天拍广告)发过来,对接转发给后援会的群;粉丝凑了生日祝福、手写信,对接收齐了装成礼盒,交给团队的工作人员。那时候艺人跟粉丝的关系特纯粹,对接就是“传话筒”,没人会要求他“争取什么”。可从2019年《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火了之后,粉丝经济越做越大——易观分析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粉丝经济市场规模达到4165亿元,其中粉丝打投、商务购买占比超过60%。
这时候对接的活儿就变了:要管粉丝的“打投KPI”(比如给艺人的微博超话冲排名),要协调粉丝的“应援场地”(比如演唱会外场的灯牌摆放),要跟品牌方谈“粉丝福利”(比如买代言产品送签名照),还要当“情绪垃圾桶”——粉丝骂团队“不给艺人接好剧本”,对接得先安抚:“我已经跟团队说了,他们在看本子”;团队嫌粉丝“事儿多”,对接得帮着解释:“粉丝也是担心艺人嘛”。
就拿虞书欣这次的对接来说,她后来在粉丝群里发消息:“能同步的信息我都同步了,团队说商务资源是综合考虑的,我也没办法。”可粉丝要的不是“同步”,是“争取”——比如想让团队给商务博多更点欣欣的日常照片,想让品牌方加“粉丝专属折扣”,这些诉求对接说“团队没答应”,粉丝就觉得“你没用”“你是团队的狗腿子”。
夏智说,对接的“难”,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公司的对接,要么是团队里的“粉丝运营岗”(专职),要么是后援会里的大粉(兼职)。专职的对接,工资也就几千块,每天要回几百条粉丝消息,还要跟团队开例会;兼职的对接,没工资不说,还要自己贴钱买“应援物资”,比如给艺人送花、做灯牌。
有个以前的对接跟他吐苦水:“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是粉丝的‘为什么不帮我们争取’,晚上睡觉前,是团队的‘为什么没管好粉丝’,我都快成精神分裂了。”还有个95花的宣传噗噗跟我说,她们团队的对接是后援会选的大粉,平时会一起商量“怎么跟粉丝说事儿”。
比如要发艺人的路透照片,得先跟对接通气:“这张图会不会被粉丝说‘修得太狠’?”要接某个快消品牌的代言,得问对接:“粉丝能不能接受这个品牌的定位?”可就算这么小心,还是会出问题:上次她们接了个奶茶品牌,粉丝嫌“low”,对接去跟团队提“能不能换个品牌”,团队说“品牌给的钱到位,而且受众跟艺人的粉丝重合”,对接回头跟粉丝解释,粉丝说“你胳膊肘往外拐,根本不是我们的人”。噗噗叹气:“对接就是夹在汉堡里的生菜,两边都要压,最后还得被说‘没味道’。”
为什么粉丝对对接的期待会这么高?我梳理了仨原因:
① 粉丝把对接当“自己人”——觉得对接是从粉丝里选出来的,肯定会帮着争取权益;可实际上,对接要么是团队的人(要听团队的话),要么是后援会的核心(要维护后援会的秩序),没法只站粉丝这边。
② 团队的“甩锅”操作——有些团队不想直接跟粉丝起冲突,把“得罪人的事儿”都推给对接,比如“这个处罚是对接定的”“这个决策是对接同意的”,粉丝的火自然往对接身上撒。
③ 粉丝经济的“异化”——现在的粉丝,早不是“默默喜欢”了,而是想“参与艺人的一切”:要管艺人的资源(接什么剧本、代言什么品牌),要管艺人的行程(什么时候发微博、什么时候开演唱会),甚至要管艺人的造型(穿什么衣服、染什么头发)。对接就得做“协调者”,把粉丝的这些诉求传过去,再把团队的回应传回来,可协调不好就是“背锅侠”。
其实对接的“尴尬”,本质是内娱“粉丝与团队”关系的“变味”。以前艺人跟粉丝是“双向奔赴”——艺人感谢粉丝的支持,粉丝喜欢艺人的作品;现在变成了“互相博弈”——粉丝想要“控制权”,团队想要“维稳”,对接就是中间的“缓冲带”。夏智说,他们公司以前有个对接,帮粉丝争取到了演唱会内场票的折扣,被粉丝称为“神级对接”;可后来因为没拦住粉丝去剧组堵门,被团队开除,还被粉丝骂“没用”“连这点事儿都管不好”。还有个顶流艺人的对接,因为帮粉丝说了“团队该给艺人接好剧本”,被团队穿小鞋,最后自己辞职了。这些事儿,粉丝不知道,路人更不知道——对接就像“隐形人”,做得好没人夸,做得不好全是骂。
我翻了翻微博,有个高赞评论特戳人:“对接明明是传声筒,粉丝却把她当‘救世主’,这错位能不炸吗?”还有人说:“内娱早该管管这种‘模糊角色’了,要么让团队专门做粉丝运营,要么让后援会自己管,别让对接夹在中间受气。”确实,粉丝想要的是“替自己说话的人”,可对接能做的,最多是“把话传过去”——传过去了没回应,粉丝骂对接;不传,粉丝也骂对接,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在我看来,虞书欣的“罚粉”风波,其实是给内娱提了个醒——“粉丝对接”这个角色,早就该“明确定位”了。要么团队设立专门的“粉丝运营岗”,明确职责(比如只负责传递信息,不负责决策);要么让后援会自己选对接,跟团队签“正式协议”,规定哪些诉求能提、哪些不能提。别再让对接做“两边不是人”的事儿了,毕竟他们也是粉丝,也是想帮艺人好的。
你觉得内娱的“粉丝对接”该怎么定位?是该站粉丝还是站团队?这事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