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个阶段,只要你用心,永远都有意义。
1953年12月23日,苏联最高法院宣布判处前内务部长拉夫连季·贝利亚死刑并立即执行。
其罪名是: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和复辟资本主义国家。
不得不说,这顶帽子扣得着实滴水不漏,即便是斯大林复生,也没有办法救下他的刽子手。
那么作为苏联的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度有希望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那么为何却在短短数个月之内被送上断头台?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民众对斯大林的崇拜几乎达到了峰值,在权力欲的熏陶下,斯大林利用民众的心理,发起了骇人听闻的大清洗运动。
当时作为外高加索地区的党组织负责人贝利亚,由于出色完成了对当地民众的镇压任务而备受斯大林的赏识。
1938年,在斯大林的提携下,贝利亚接管内务部,不仅清洗了前任班底,而且将警察系统改造成了效忠于自己的权力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核武器计划取得了巨大进展,负责此事的贝利亚一举跻身进苏联高层领导核心。
1945年,贝利亚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了苏联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苏共第十九大召开时,斯大林亲自安排贝利亚坐在政治局委员右侧首位,向外界暗示了在他之后,贝利亚最有机会接班。
只是权力的格局在斯大林去世后悄然被打破,根据苏共中央主席团决议,贝利亚虽然被保留了内务部长的职务,但却需要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共同决议党政之事。
很显然,这是为了制衡贝利亚集权的第一步棋。
面对苏共中央主席团的进攻,贝利亚觉得他应该要做点什么,而他想到的就是改革。
贝利亚主动提出要限制内务部的特权,而且先不大赦150万囚犯,并且对东欧推行温和政策。
只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并不买账,甚至称这些举措是鳄鱼的眼泪。
正如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所言: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成为下一个清洗对象。
贝利亚帮助斯大林实施大清洗,着实树立了太多的政敌,就连掌控苏联军队的朱可夫也将贝利亚视为眼中钉。
1941年,朱可夫在基辅战役惨败后,贝利亚立即建议斯大林将其处决,只是斯大林没有听从,但这件事传到朱可夫的耳中,让他背后惊出了冷汗。
这也是为何后来赫鲁晓夫秘密联络反对贝利亚的势力时,朱可夫立即代表军方表态,全力支持颠覆贝利亚的根源所在了。
1953年6月26日,一场精心设计的逮捕行动在克里姆林宫上演,贝利亚根本想不到在他认为大权在握时已经命悬一线。
在出席团会议召开前,赫鲁晓夫已经说服了除布尔加宁外的全体成员签署对贝利亚的逮捕令。
当贝利亚进入会议室后,立即遭到了控制,朱可夫更是率士兵冲入会议室,当众卸下贝利亚配枪。
这种军方直接介入党内斗争的事,直接打破了自列宁时代以来的政治传统。
贝利亚被囚禁在莫斯科军区地下掩体中长达六个月,期间自然受到了极为特殊的审讯,只是此时的贝利亚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1953年12月23日对贝利亚的审判充满荒诞色彩:没有辩护律师,没有证人交叉质询,甚至被告席上的贝利亚一味哀求饶命。
当晚九点,法庭宣布立即对贝利亚执行死刑,后来根据行刑者巴季茨基将军的笔记,贝利亚实际死于地下室的水泥墙前,而非官方宣称的卢比扬卡监狱。
这种处理方式暗示苏联高层领导对贝利亚残余势力的深度恐惧,唯恐他们联合起来解救贝利亚,所以他们不会给贝利亚任何活命的机会。
正如赫鲁晓夫后来私下对米高扬坦白:
我们不得不违反所有法律程序,就像他过去对待别人那样。
在权力的交锋中,位高权重的贝利亚却成为了牺牲品,这着实耐人寻味。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意,贝利亚试图用改革延续权力,只是触动了官僚集团的生存本能,让他最终成为新权力格局的祭品。
他的死亡标志着斯大林时代的终结,只是苏联内部暴力继承逻辑仍在延续——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种幽灵都未曾消散。
参考资料:《失败的帝国》、《苏联史丛书》等。
(图网,侵删)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