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不能站立等。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仆等症状。
眩晕的病位在于头窍,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络均可使脑失所养而发眩晕。今天从辨证分型的角度,分享几种调理办法。
1.气血亏虚症
病因: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均可发为眩晕。
表现: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肾精不足症
病因:若年纪大,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脑海失充,或疲劳过度,阴精亏损,均可导致髓海空虚,发生眩晕。
表现: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肝阳上亢症
病因:郁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颜面渐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甚则仆倒。
4.痰湿中阻证
病因:饮食不节,过食肥厚,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饮聚成痰,阻遏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生眩晕。
表现: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5.瘀血内阻症
病因:由于头部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导致气血不能上达头目,而发眩晕。
表现:眩晕,头痛,失眠健忘,心悸,耳鸣耳聋,面昏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
二、不同证型调理方,精准施治
1、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用方: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苓、熟地黄、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白芍、甘草
加减:脾虚湿盛者,加意苡仁、炒扁豆、泽泻;若中气不足者合用补中益气汤;易于感冒、自汗时出者,可加防风、浮小麦
2、肾精不足症——滋补肝肾,益精填髓
用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紫河车、鹿角胶、龟板、枸杞子、杜仲、牛膝、肉桂、甘草
加减: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若遗精滑泻者加芡实、桑螵蛸;若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3、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用方: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桑寄生、杜仲、栀子、菊花、白芍、生牡蛎、代赭石
加减:肝肾阴虚较甚者,加生地黄、枸杞子、元参;若肝火上炎者加龙胆草、牡丹皮;若手足麻木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
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用方:半夏、白术、茯苓、陈皮、薏苡仁、天麻、厚朴、生姜、甘草
加减:眩晕较重,视物旋转,伴有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豆蔻;若痰郁化火者,加黄连、积实、白芷
5、瘀血内阻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用方: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石菖蒲、地龙、柴胡、白芷、甘草
加减: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加黄芪、党参;若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
中医针对不同症候,辨证施治,采取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得当,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眩晕发生后,要及时治疗,注意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防止眩晕的症状加重或仆倒。有眩晕病史者,不要从事高空作业和司机工作,以免发生意外。
温馨提示:个体差异较大,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参考,用药前请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自行用药风险。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