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扛不住了?保险股的拐点可能已经到了

2025年上半年快过去了,保险行业正在迎来一个被忽视但关键的转折期。

一方面,影响行业多年的利差损压力正在逐步化解。随着新业务端逐步降低预定利率,过去积累的高利负债逐渐被替换掉。尤其是在“万能险结算利率”系统性下调之后,不少险企的负债成本开始显著下行,这意味着长期赖以支撑利润的利差,终于开始恢复。

另一方面,行业的产品结构也在同步重构。保障型业务重新获得重视,传统储蓄险逐渐成为底盘。数据上看,人身险行业的传统险占比持续提升,说明消费者的认知开始回归理性,对稳健型产品的接受度明显增加。

大型险企是这轮转型的核心推动者。一方面,它们有能力通过渠道优势强化新业务节奏;另一方面,品牌信任度也让其储蓄型和保障型产品更容易打开局面。从结构上看,2024年几家头部险企的传统险保费占比已远高于行业平均线。

但这轮结构调整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分红实现率下降成了普遍现象。监管端要求“产品回归长期价值”,险企在保障责任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平衡变得更难,分红水平自然承压。


不过,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意味着长期保障需求是稳固存在的。无论是养老储备,还是重疾保障,刚性需求不会消失。这一结构性支撑,为行业提供了未来业务增长的底层逻辑。

同时,投资端的弹性也在逐步修复。在监管持续鼓励分红的背景下,险企提升了股息回报率,2024年多个上市险企的每股股息均有上调,尽管分红比例略有下降,但已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如果从海外经验看,日本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本。在利率持续低位的背景下,日本保险行业早年同样经历过储蓄型产品退潮、保障型业务回归、渠道模式调整等阶段性阵痛。美国市场的人身险结构则更早完成分层,长期险与短期险比例更加均衡,背后是成熟保障意识与稳健资金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中国保险行业的独特挑战在于利率中枢下行尚未完全结束,资产端仍在寻找长期票息稳定性。利率锚下移的趋势给投资收益端带来持续挑战,行业还需时间来适应新常态。

从估值层面看,目前险企整体PB仍处于历史底部,反映出市场对盈利能力和新业务持续性的谨慎态度。但在负债端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只要资产端稳定,利润端回暖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旦业绩兑现,估值修复空间将逐步打开。

对投资者来说,这一阶段更需要选股而不是押行业。高分红能力、负债结构健康、代理人体系稳定的险企,更有望在这轮修复中率先脱颖而出。而单靠“便宜”吸引注意力的公司,仍需要时间来证明自身经营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财经   拐点   利率   行业   股息   产品   保险行业   日本   传统   结构   业务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