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很多人和朋友约在商场游玩,逛遍每家店铺,那是生活的乐趣。
可如今,这种乐趣好像已经消失很久了。
商场好像已经不行了,这不是你个人的感觉,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40家十年以上的老牌商场关闭。
这还只是商场,在具体店面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国实体店累计关闭数量超过1.7万家。
从超市到服装店,从餐饮到百货,关店潮席卷各行各业,全年预计关店数高达11万家。
曾经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商场,咋就不香了,说到底,还是时代变了。
如今的商场,确实在经历着一轮衰退,大量例子可以证明。
首先是北京复兴门的百盛商场,从90年代就陪着大家,最多时在全国34个城市开了购物中心,可如今因为没人来、年年亏,经营31年的老店还是关了门;
还有深圳龙岗的天虹商场也让人可惜,15年来都是当地的“家庭打卡点”,周末满是带娃买玩具、陪老人买衣服的人,因为经营不利,今年9月也只能贴出停业通知;
上海的情况更糟,本来就挤着七百多座商场,商业早就“供过于求”,可还有新商场在盖。
结果自从去年起,10家知名商场接连闭店,老上海爱逛的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年轻人曾追捧的静安MOHO、卖高端货的梅龙镇伊势丹,全成了过去式。
并且,这股潮头还没停在大城市,从浙江杭州的中都百货、江苏无锡开了18年的保利广场,到湖南长沙有27年历史的“三湘第一商圈”阿波罗广场,再到重庆的日月光中心、SM广场。
不管是省会还是地级市,运营多年的商场最后大多没扛住选择了关店。
曾经热闹的商业地标一个个凉了,传统实体零售的寒冬,比我们想象中更冷。
为啥以前挤破头的商场,现在为啥连门都开不下去?
最直接的原因是:来逛街的人越来越少,可租金、人工这些钱一分没少花,商场越亏越多,最后只能选择关门。
但选择关门又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背后,还藏着四大支线因素。
首先是人们都“没钱逛了”。
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大家手里的钱紧了,以前中产爱去商场买奢侈品撑面子,现在都开始精打细算,“非必要不消费”成了口头禅。
那些靠高端消费撑起来的商场,客源自然一下就少了大半。
其次是“网购太方便”。
现在躺在家里刷手机,衣服、零食、日用品都能买。
去年全国网上零售额飙到15.5万亿,相当于每人一年在网上花1万。
更厉害的是,很多东西半小时就能送到家,对比之下,专门去商场买东西太麻烦,商场的卖货生意直接被抢没了。
再就是“商场都一个样”。
现在逛10家商场,9家长得差不多:进门是奶茶店,中间是服装店,楼上是餐饮店,连品牌都像复制粘贴的。
去外地旅游走进商场,都能恍惚“我是不是在自己老家?”
中老年人怀念以前百货店的烟火气,年轻人宁愿多花钱去小众买手店、网红市集。
相比之下,商场就没啥特色了,没人愿意为这种“流水线商场”买单。
最后是“商场建太多了”。
过去十几年,开发商为了炒地皮、涨房价,不管需不需要,疯狂盖商业广场,早就供过于求。
现在房地产不行了,万达、万科这些大公司都在卖商场,没了金主给钱补贴,那些本来就不赚钱的商场,只能彻底关门。
商场虽然在走下坡路,不过,并非所有商场都要完。
在闭店潮中,一批率先转型的商场不仅活了下来,还实现了客流量和销售额的双位数增长。
成都太古里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把川西老宅和奢侈品店结合在一起,让LV餐厅开进百年广东会馆。
游客逛完旁边的大慈寺,顺路就能打卡国际大牌,日均客流轻松破10万。
成都太古里转型十分成功
这种传统商场倒闭和新商场的成功,其实显示了一个现实,就是只会“卖货”的商场,肯定会被淘汰。
未来的商场,得变成“生活加油站”,不是让你去买东西,而是让你在忙碌的日子里,能在这里找到放松感受生活的理由。
以后的商场,可能会变成“社区客厅”:楼下的商场里,既有老人下棋的休闲区,也有孩子玩耍的乐园,妈妈们可以在旁边的咖啡馆聊天,顺便把干洗的衣服取了、把生鲜买了。
也可能变成“城市文化站”:定期举办手作体验、小众展览,让年轻人能在这里认识同好,让外地人能通过商场了解本地文化。
当然,这种商场的“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调整,而是一场藏在货架与橱窗背后的社会变迁:
中国人的生活,正在从“将就”走向“讲究”,从“千篇一律”奔向“专属个性”。
放在十年前,商场的核心任务是“卖东西”。
那时候,只要一家商场能集齐服装、家电、超市三大件,再配上几家连锁餐厅就行了。
大家逛商场,图的是方便,不用跑遍大街小巷,就能一次性买齐生活所需。
那时候的消费,是刚需驱动:衣服只要合身就好,吃饭只要吃饱就行,至于商场有没有特色、是不是和别家一样,很少有人在意。
毕竟,在物质还不算特别丰富的年代,“有”已经是种满足。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消费的需求早已不止于“买东西”。
年轻人宁愿多花半小时绕路,也要去藏在巷子里的小众店,不是因为那里的衣服更便宜,而是不想和别人撞款。
家长们如果愿意带着孩子在亲子商场待上一整天,那不是为了买玩具,而是想让孩子在专属乐园里撒欢。
就连中老年人,也不再满足于在连锁超市里买菜,反而更爱去本地市集,为的就是那口家乡味。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生活品质提升带来的个性觉醒,当我们不再为“有没有”发愁,就开始在意“好不好”“合不合心意”。
以前逛商场,是“商场有什么,我们买什么”,现在逛商场,是“我们想要什么,商场就得有什么”,这就是商场变化的核心逻辑。
总之,这种变化对未来来讲是件好事,也反映了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飞速进步。
——THE END——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申城一批百货商场改头换面,“不转型不成活”,谁能跑得更快?
北京商报——北京知名商场将关门!已是十年老店,网友称“宝藏”……居然之家接手
潮新闻——你有多久没去过商场了?年内全国超20家老牌百货宣布关门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