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499936-paralysed-man-can-feel-objects-through-another-persons-hand/
脑机接口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一名瘫痪男子成功通过大脑植入物控制他人手部动作并获得真实的触觉反馈。这项由纽约范斯坦医学研究所开展的革命性研究,首次实现了两个不同个体间的"身心连接",为脊髓损伤康复治疗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远程感官体验分享奠定了技术基础。
40多岁的基思·托马斯因脊髓损伤失去手部感觉和运动能力,但在这项实验中,他能够如操控自己的肢体般控制另一个人的手部,并通过这种连接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重量。研究团队负责人查德·布顿表示:"我们在两个不同的人之间建立了一种身心联系,这种技术不仅能作为脊髓损伤后的康复形式,未来甚至可能让人们远程分享身体经验。"
神经信号传输的技术革新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高精度的神经信号解码和传输系统。研究团队在托马斯的大脑运动皮层植入了微电极阵列,能够实时捕获其想象手部动作时产生的神经电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后,转换为可以理解的运动指令,随后传输给另一个人的神经肌肉刺激设备。
与传统脑机接口不同,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运动控制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感觉信息的双向传输通道。当配合者的手接触物体时,触觉传感器会捕获相应的感觉信息,并通过神经刺激装置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托马斯大脑能够理解的感觉输入。
这种双向信息流的建立代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重大飞跃。以往的系统主要专注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患者虽然能够控制假肢或外部设备,但缺乏触觉反馈,使得操作精确性和自然性都受到限制。此次研究首次证明,通过他人身体作为"代理",瘫痪患者可以重新体验完整的感觉-运动循环。
神经可塑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托马斯的脊髓损伤阻断了大脑与手部的直接连接,但其大脑皮层的运动和感觉区域仍保持相对完整的功能。通过持续的训练和适应,他的大脑逐渐学会了解读来自外部设备的人工感觉信号,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身体图式中。
康复医学的范式转变
基思·托马斯(右)能够控制另一个人的手 MATTHEW LIBASSI/范斯坦医学研究所
传统的脊髓损伤康复主要依赖于剩余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和辅助设备的使用,但这种方法往往局限于适应性训练,难以真正恢复失去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这项新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康复理念:通过神经连接实现功能性的身体扩展。
在实验过程中,托马斯不仅能够控制配合者的手部进行精确的抓取和操作动作,还能感受到不同物体的材质差异。他能够区分金属和塑料的冷暖差别,感知物体的粗糙或光滑表面,甚至评估物体的重量和硬度。这种丰富的感觉体验对于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可能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社交和协作模式。两个患者可以配对进行康复训练,一个负责提供身体功能,另一个提供认知控制,形成互补性的合作关系。这不仅能够提高康复效果,还能增强患者的社会参与感和心理健康。
长期使用这种技术是否会促进患者自身神经功能的恢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研究表明,脑机接口训练可能通过神经可塑性机制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重组,但这种效应的程度和持久性还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
远程体验的未来图景
虽然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医疗康复应用,但其潜在影响远远超越了临床治疗范畴。这种"身心连接"技术为远程体验分享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的交互方式和协作模式。
在工业应用中,专家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远程操控危险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实现高精度的操作控制。在太空探索、深海作业、核设施维护等极端环境中,这种技术能够让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安全环境中直接控制现场操作员的动作,同时获得真实的感觉反馈。
教育和培训领域也可能受益于这项技术。外科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指导学生进行复杂手术操作,艺术家可以跨越地理距离传授精细的技艺,甚至体育教练也能够通过身体连接更直观地指导运动员的动作细节。
然而,这种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身体自主权、隐私保护、责任归属等传统概念都面临重新定义的挑战。当一个人的身体被他人控制时,如何确保操控者的意图与被操控者的意愿一致?如何防止这种技术被滥用于强制或操控目的?
心理健康影响同样值得关注。长期的身体分离体验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身体图式的改变可能引发身份混淆、现实感缺失等心理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监测机制。
技术完善与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的系统虽然实现了概念验证,但距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相当距离。信号传输的延迟、精确度的限制、设备的稳定性等技术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同时,长期植入设备的生物相容性、感染风险、维护成本等实际问题也是临床转化必须考虑的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改善系统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更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更准确地解读大脑信号,减少误操作的发生。自适应算法还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神经特征进行个性化优化,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可靠性。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也为系统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5G和未来6G网络的低延迟、高带宽特性能够支持实时的神经信号传输,使得远程操控成为可能。同时,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降低终端设备的复杂性和成本。
监管框架的建立对于技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脑机接口技术涉及神经系统干预,需要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代表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人类增强和远程协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伦理框架的逐步建立,这种"身心连接"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深刻改变医疗康复和人类交互的方式。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